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黄孝河清淤清出椅子沙发 下水道不是垃圾箱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7-27 05:41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文/记者 金涛 潘红柳 见习记者 夏奕 实习生 丁灵敏)近几年,我国多个大城市在暴雨中发生内涝,专家指出,下水道是埋在地下的城市实力,内涝的本质不是水淹了城市,而是“地下实力”的不足。

  25日清晨,本报记者一行四人探访正在进行中的黄孝河清淤工程,从汉口后湖石桥泵站(黄孝河箱涵在此进入明渠)附近一处作业面,穿上防水服、戴上呼吸器,站到刚刚打通的百余米主排水孔道中,除了气味确实难闻、脚下薄薄的淤积层让人站立不稳外,箱涵里并没有逼仄的感觉。正好相反的是,作业工人驾一艘可坐5人的小船划入箱涵深处,十分自如。记者在箱涵内目测,仅站立的标为2号的一孔箱涵,如果无水就能并行两台轿车。

  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中国台湾·龙应台

  一整根的铁路枕木、重5吨多的水泥桩头、成捆的电线……这些东西竟然出现在黄孝河箱涵内。昨日,现场清淤人员称,箱内垃圾五花八门,其中难啃的垃圾多是人为扔进去的。

  作为一条承纳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水渠,生活类的小杂物,如小塑料袋、卫生巾等不足为奇。

  不过,一些较大的生活废弃物却也出现在箱涵内,如清洁用的钢丝球、衣物包括棉衣、蛇皮袋等各类编织袋、甚至还曾捞出过椅子、沙发等家具。这些东西都是居民们一时图方便,抑或是不小心随手扔下的,它们从家里的下水道、路边的排水井内,慢慢“挪进”黄孝河箱涵,一旦遇到水流较缓或底部淤泥裹挟,就会在箱涵里“扎下根”。

  给黄孝河清淤,记者现场看到实际就是把箱涵里的淤泥带水吸入一架专门的处理设备里,分离出的水回排黄孝河,固体废弃物则经机械孔洞筛选,自动将泥沙和垃圾分选开来。

  记者细细观察分离出的垃圾,明显看得出有塑料制品、纤维织物、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现场机械操作员说,日常生活中你常见的物件在清淤时都有过发现。

  据介绍,清淤时还发现一些不规则、但又光滑的水泥块。有经验的施工工人介绍,这是工程建筑时排出的水泥泥浆慢慢堆结而成。江岸区水务疏捞工人反映,这些水泥块通常是建筑工地将建筑泥浆直接排入下水道中所致。

  如果把黄孝河比作大动脉,那由各个居民区蜿蜒、汇聚再通向黄孝河箱涵的下水道就是毛细血管了。

  昨天下午,记者在江汉区常二社区一小区门口找到了正在进行疏捞作业的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一组队员,6名队员撬开方形条纹的排水道盖,用截面约碗口大小的带孔漏铲,一铲铲将井盖下的淤泥捞起,放入专用的小推车中,待堆满一车后再运到专用装淤泥的车上。

  据记者了解,该车容量为1.5立方米,排水队每个小组每天可以运出满满两车的淤泥。在捞出来的其中一推车的黝黑淤泥当中,记者看到了18根一次性的筷子,2个烟盒,1个一次性纸杯,6个烟头和一些树叶和细碎砖瓦。

  现场的疏捞队员说,居民小区中的疏捞工作还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疏通的地方,往往是餐馆、夜市和垃圾箱附近,餐馆附近的下水道有很多油渍将淤泥凝结,增加了疏捞的难度,而夜市里随处丢弃的竹签、一次性筷子和垃圾箱旁因为倾倒不慎漏出来的各种生活垃圾,也是堵塞排水道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长期的疏捞过程中,疏捞队员们常见到的有塑料袋、编织袋、卫生巾等物,也捞出过一些秋冬衣物,鞋袜等。疏捞队员说,及时疏捞后,这些垃圾就不会进入黄孝河箱涵,但江汉区辖内街头排水的竖井就有一万多个,只是靠对“毛细血管”的疏捞来提前去除可能阻塞“大动脉”的“血栓”,作用也还是有限。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靠市民把垃圾送到该送到的地方,“下水道可不是垃圾箱”!

编辑:任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