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病在汉“现出原形” 武汉专家揭神秘面纱
(楚天都市报记者罗茜 实习生张伟 文一茹 通讯员胡运海 薛铭丹)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体表吸血的昆虫。近年来,由于多例蜱虫咬人致死事件,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虫子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但是,“蜱虫病”到底是什么病?会不会大规模传染?围绕这种“怪病”的诸多疑问,一直扑朔迷离。
武汉市疾控中心经过2年多的研究,昨日公布研究结果,正式将这种病命名为“淮阳山出血热”。一度引起社会恐慌的“蜱虫病”,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该项研究上周已通过专家组验收,评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人员采集蜱虫样本
长角血蜱
小小蜱虫引发社会恐慌
从2009年开始,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出现多起蜱虫咬人致死事件,患者被蜱虫叮咬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症状。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2011年6月,我国已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由于该病病因一时难以明确,一度导致人们“谈蜱色变”。
2010年起,国内多个研究小组开始对这种“怪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最初认为,该病可能是由无形体感染导致的人粒细胞疾病,因此称之为“无形体病”;后来又有研究发现,该病是由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终,卫生部依据此病的临床症状,暂时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武汉专家揭开神秘面纱
我省是“蜱虫病”重灾区之一。据武汉市疾控中心主任周敦金介绍,从2009年7月到2010年10月,武汉医疗机构共收治确诊该病61例。2010年4月,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支持下,该中心成立研究小组,对其中48名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调查。
这些患者中,46人来自农村,13人因病情严重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研究人员从他们的血样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每名患者的血样中都有这种病毒,而正常人则没有,证实了这种病毒正是“蜱虫病”的病源。
由于“蜱虫病”最早确诊的病例发生于淮阳山地区(桐柏山、大别山和张八岭的总称,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省的交界处),按照布尼亚病毒的国际命名原则,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淮阳山病毒”,这种病毒引起的“蜱虫病”则被正式命名为“淮阳山出血热”。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