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昌80岁老管道 担沿江排水主力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7-31 08:37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武汉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在哪里?近日,记者探访三镇发现,明末清初时,老武昌城沿城墙修建水渠和水闸向江河排放,改变千年以来的自然排水状况,这是我市最早的城市排水体系。不过,这些设施现在只存在历史资料中,实物早已消失。

    武昌为古云梦泽遗地,湖泊密布,河道纵横,江湖连通,每逢大雨时,雨水通过这些自然的水系排放,最后汇入长江。

    何时起,武汉人开始兴建人工排水体系?记者查阅《武汉市志》、《武汉排水》等史料。资料记载,最早的排水设施几乎与建城设制同时出现。明末清初时(距今约300年),老武昌城市井渐成,湖泊面积开始缩小,自然消纳雨水的能力减弱。官府开始重视排水,在城内修建数条下水沟,沟渠依地势而建,渠内为方形,用青砖砌成。在城墙的城门处修建9座排水闸,分别是登仙闸、金水闸、水口闸、福星闸、龙王闸、太平闸、天字闸、万年闸、七星闸,将城中积水排向城外的湖泊和江河。

    1739年,修筑汉正街花岗岩长条石路面时,修建了3000多米长的主形暗沟,每隔20米有一大孔,盖有铁板。可以说是最好的有检查井的下水道。在“武汉通”刘谦定的指点下,记者昨天在汉正街药帮巷内,看到了几块老的长条石,但下面的暗沟已消失。

    1900年,张之洞在武青堤北端,建武丰闸,在巡司河上建武泰闸,在武昌城内修建麻石盖板暗沟。老武昌的排水设施渐成体系。

    如今,老武昌面貌已新,古城墙消失。当年那些人工排水设施也不知去向。连日来,记者依据史料在都府堤、昙华林等地寻找,询问老专家和当地老人,却无法寻得一丝遗迹,只有一些下水道的传说。

    “老武昌城经历数次战火的浩劫,较早的古建筑都被大火烧毁”,刘谦定说,武昌现存的老建筑,多是1920年后建成的。

    在武昌解放路下,记者看到一条砖砌的下水管道。区水务人员介绍,该管道可能建于上世纪30年代,应该是武昌现存仍在使用的最老下水道。

  解放路下埋藏80年老管道
  深约2米 红砖砌成

   【现场】

    车水马龙的武昌解放路下面,竟然埋藏着一段80年前修建的下水管,至今仍担当该区域的排水主力。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段砖砌的古老下水道。

    昨日上午,武昌解放路上车轮滚滚。区水务局工作人员用一根铁钩钩开井盖。记者探头向下看去,只见下水道深约2米,由红砖砌成,几条支管在此汇入箱涵。

    据水务人员介绍,解放路地底的下水道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这段直径双管1.5米的箱涵,至今仍是武昌沿江一带的排水“动脉”。

    历时80多年,武昌排水系统大变样。老城区早期管网的支管下水道多用陶瓷做成,将民宅或小巷的雨水、污水排入解放路的下水道内。经过多次改造,如今已找不到陶瓷下水管。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