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开药方 城市排水不能只关注“管道”
(长江日报 实习生张紫薇 记者胡孙华)“最近两年,一旦发生城市滞水,就说巴黎、东京、伦敦等城市地下水道建设有多好,其实这个观点已经落后了。”昨日,市水务局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今年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时,不少人大代表对根治城市滞水发表看法。
为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去年以来,我市采取骨干箱涵明渠疏浚、重点排水工程建设等系列措施,还出台了全市排滞应急预案,将城市排滞纳入防汛范畴。在今年降雨强度大于去年的情况下,去年88个滞水点减少一半以上,部分滞水点得以解决,部分滞水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
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保峰建议:“我市水务管理在技术层面上要与时俱进,应该树立新观念全方位解决问题,而不是说水来了,就拿一个地下管道来排掉。”李保峰提倡城市建设的“景观都市主义”,水务、园林和规划等部门应进行综合治理, 完善景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雨洪生态治理,建议以透水铺地取代水泥硬质铺地,提高道路的自然吸水率,减小雨水管径,降低雨洪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市人大代表陈建华也认为,根治城市滞水不能只关注地下管网建设,应从生态文明角度更长远考虑,运用地面吸水和蓄水等自然因素。市人大代表肖时均则提出,城市道路硬化后,自然吸水率不到10%,而传统的透水铺地自然吸水率可达70%。
责编:张亮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