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专访弗兰克·朗菲特:武汉是中国内地城市发展的典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8-11 06:45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刘功虎 胡洁 实习生黄青蓝)

    弗兰克·朗菲特其人

    NPR驻上海记者。负责报道中国经济,同时也报道日本韩国新闻。来中国之前,弗兰克曾为华盛顿区记者以及NPR驻非洲记者。他曾在北京为巴尔第摩太阳报工作5年,报道过如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他也曾报道过远东各国新闻,如阿富汗战争等。2008年他参与报道了北京奥运。

    弗兰克早年住在肯塔基州,当记者之前曾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毕业于普林斯顿,是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

    昨日,记者辗转取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记者弗兰克·朗菲特的联系方式,并以电邮形式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下面是采访实录。

    记者:为什么选择武汉作为这次报道的对象?

    弗兰克·朗菲特: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要做一个关于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的系列报道,我觉得假如选择一个不太为美国人所知道的中国城市,谈论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会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

    1997年我初来中国,去过沈阳那样的城市。它很大,比美国许多城市的人口都要多得多,但是没有什么人听说过沈阳。大部分人知道北京和上海,但是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有着多元的文化。如果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其他城市,那么他们也会更加了解中国。

    我之所以最后确定选择武汉作为报道对象,是因为根据我的观察,武汉是内地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这是近年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据我所知,有很多国外汽车工业及其他公司驻扎在武汉。我们NPR两年来两次报道过武汉的故事,不过那都是我的前任Rob Gifford采写的。

    记者:你啥时候来的武汉,去过哪些地方?

    弗兰克·朗菲特:我是6月份抵达的,待了几天。期间我坐过轻轨,访问过本地的规划部门,采访过学生,外派商务人员,还去过汉街。

    记者:武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弗兰克·朗菲特: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见证,武汉的发展变化的确很快。1998年我曾经路过武汉,当时的武汉和现在完全没有可比性。这些年武汉的发展很强劲。汉街气势非凡。我真是无法想象——相信大多数西方人也想不到——竟有如此多的国外高端品牌落户武汉这样一个内陆城市。我认为这表明国外高端品牌对武汉消费者的强劲购买力颇具信心,这种购买力的成长势头甚至超越了沿海城市。这个趋势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认为这很值得纪录和报道。

    记者:你说武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你眼里,这些变化是否都意味着积极的变化?

    弗兰克·朗菲特:我并不是专家,我只在武汉待了几天。如果多待两天,也许我能够更好地欣赏这座城市。对于像武汉这样的发展中城市,最大的挑战似乎是如何保持发展的同时还能保持城市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

    在中国,增长步伐变得前所未有的快,这非常具有挑战性。举个例子,1990年代我住在北京,当时北京也有污染,但是我可以忍受。而现在,车太多了,打的简直成为不可能,而且污染也很严重。你可能也听说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生活质量不好而不愿意住在北京。如果人们不能深思熟虑谋划发展,中国其他城市(包括武汉)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记者:在外国人眼中,武汉的国际形象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全球物流集团瑞士泛亚班拿武汉中心负责人彼特·罗雷尔的评价——“武汉经营成本约为上海的1/3”?对促进武汉的发展,你有什么建议吗?

    弗兰克·朗菲特:武汉在国际上的确有点不为人知,这也是我最初选择来这里的原因。我是个记者,不是经济方面的专家,所以不太了解如何促进一个地区的发展。我来这里采访,是想增进了解,并试着把这些介绍给美国读者们。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