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竹园132户还建户办证工作启动
132户居民十年“求证”路——
心里就像“埋了一根刺”
昨日,位于江汉区复兴一村的丰竹园小区内,居民毛华兰挨家挨户打电话:“陶师傅,你们房子办理两证的事情,有着落啦!”
毛华兰是个热心肠,虽然自己家房屋的“两证”2008年就办理了,但她仍牵挂着院子里没有“两证”的人。从去年9月开始,她自发统计这些居民的信息,并委托女儿和“无证代表”周俊一起走访“求证”。
毛华兰口中的“陶师傅”叫陶梅珍,今年65岁,是109栋的居民,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昨日,她拉着记者的手说:“盼这天盼了将近10年!”
2004年,陶梅珍和老伴刘炳泉筹备着给儿子买婚房,因为手头资金有限,为了省3万元钱,放弃了该地段周围的商品房,从丰竹园一个姓蒋的户主手里买下了现在的这套房,由于没有两证,无法过户,双方仅拟了书面合同。“当时心里就埋了一根刺,但周围的居民都叫我放心,以后两证肯定会办下来的!”
没想到一等就是8年,“万一哪天我们一闭眼,房子户名还是别人的,叫我儿子一家怎么办?”
为此,两老和其他还建户一起,奔走在“求证”的路上。陶梅珍说:“去年冬天下雨下雪,我们还在外面奔走。今年夏天,年轻的还建户怎么都不让我们一起去了。”
丰竹园109栋的居民余汉珍,今年63岁,原是武汉铜材厂的工人,小时候随母亲居住在江汉区统一街。2001年,她和丈夫谭忠群搬来丰竹园,当时其母已经过世,但是房子的户名仍旧是母亲的名字。
1990年,谭忠群不幸被诊断出患肾衰,为给丈夫做透析,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丈夫的病情依旧恶化,至2009年,发展成了尿毒症,医生说,需要肾脏移植。山穷水尽的余汉珍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卖房子为丈夫手术,然后自己住养老院,但没有“两证”,连这跟救命稻草都派不上用场。
昨日得到消息的时候,余汉珍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她听后停顿了几秒,说:“我们老谭的病,终于有了一丝希望!”
在日常中解决问题
本报评论员 岳源
市委书记现场办公,困扰132户居民长达10年的难题有望解决,对居民来讲,紧皱的眉头应该可以舒展了。
丰竹园的问题久拖未决,是有困难,但如今相关部门或“尽快联系”、“从速办理”,或“及时申请”、“迅速办妥”。让人深思。
现在,有些问题一说成是历史遗留,仿佛只能两手一摊,徒唤奈何,然而有多少问题是在这样的惯性和氛围中变成了难以解决?
我们老在讲建设服务型政府。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真实的体现恐怕就在大大小小的民生事务中。一个民生问题长达10年未决,事涉多个部门,这不是理由,一些部门在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上,要反观自身。
“丰竹园”的问题不是一个个案,类似这样的问题恐怕还有不少。特事要特办,但更多的民生社会事务应该在日常中得到妥善解决。居民合法合理反映诉求,这是权利,职能部门回应并尽力解决问题,这是责任。让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变得更加明晰,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各个部位和层面有根本性提升,这是胸怀抱负的武汉应有的品质。
责编 吴蕾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