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80家废塑造粒小作坊藏身乡村 新洲区年内全部取缔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09-14 08:45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记者金涛 通讯员刘志宏 鄢祖海 李勇)从南方流入的废塑造粒小作坊藏身乡村,落后的工艺、简陋的设施,导致生产排污严重,威胁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昨日新洲区环保局表示,今年内将关停全部80家小作坊,并引导这一资源再生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废塑造粒就是将各类废旧包装编织袋作为原料,通过清洗—热熔—冷却—切片造粒,生产出再生塑料颗料,然后用来制作塑料制品。据了解,由于废塑造粒生产简单,利润较高,以前是江浙一带农村的致富产业,许多人家投入五六万元,就可以购买一套简陋的生产设施,进行家庭作坊式生产。

    作坊式生产带来许多环境问题。据测算,每生产1吨再生塑料颗料,需耗电200度,耗水10吨,耗煤1吨,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无任何污染防治措施,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废气中含有强制癌物质二恶英,细碎的塑料和污水严重影响周边植物和农作物生长。

    近年来,这种小作坊开始流入新洲,并迅速蔓延。所有作坊都没有经过环保审批,少数办了营业执照,多隐身于农田、村湾中。一年来,区环保部门收到废塑造粒的排污投诉100余件。

    区环保局深入调查,摸清废塑造粒污染的家底,上报区政府。区政府决定实施废塑造粒企业整治专项行动。4个月来,已有30余家废塑造粒企业关停,其中李集街11家企业已拆除生产设备、切断生产用电,厂区内已无原材料和产品,业主承诺不再生产。剩余的小作坊将于年内全部关停。

    昨日新洲区环保部门表示,政府已出台优惠政策,欲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来实施环保型废塑造粒,从根本上解决小作坊的死灰复燃。 

    呆了约20分钟 满头满脸都是灰

    昨日上午,新洲区凤凰镇石板冲村,公路边一个用灰砖围起的约2000多平方米的院子内。200多米外就可以闻到令人作呕的异味,映入眼帘的是成堆的废旧塑料编织袋,有包水泥的、化肥的、农药的……这些都是业主从废旧市场收购来的,用于加工成塑料颗粒。

    院角处三四名40岁左右的妇女戴着手套,将塑料编织袋一个个拆开、铺平,送传送机边,一戴着帽子、口罩、手套、围裙,只露出2只眼睛的工人,将编织袋送入水槽冲洗,水槽边一台大风扇正在猛吹,吹跑编织袋上的灰尘。记者举起相机拍照,灰尘扑面而来,冲入眼睛。水槽约7米长,水龙头不停地放水,清水将编织袋上的灰尘洗干净。“如果灰尘太多,会影响生产出来的塑料颗粒的质量”,一位工人说。

    洗干净后的编织袋进入一个炉子,炉子是烧煤的。锅炉房外,堆了约1人多高的煤块。走到这里,立即屏住呼吸——煤烟味,还有令人作呕的烧胶味。

    同行的环保局技术人员说,焚烧塑料时极易产生二恶英,是一种强制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威胁非常大。

    融化后的塑料,从一个分布有许多小孔的机器内流出,被迅速切割成一个个如米粒大小的塑料小颗粒。这就是废塑造粒的成品。一间房子内堆了数十大袋子的塑料颗粒。这些再生的塑料颗粒被江浙一带的企业收购。

    在院内走,犹如走在一层厚厚地毯上,地毯是塑料的。平时生产时散落的细碎塑料粒堆成的,足足有10厘米厚。

    院外的田地里、水塘内,也铺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冲洗编织袋的污水流入院外一个小水塘,水塘上面飘浮着白沫,塘内是厚厚的泥浆和塑料浆。附近一块“塑料田”地里,除了有点杂草,什么也没有长。在此处呆了约20分钟,记者满头满脸都是灰,呼吸紧促。随后,又看了2家类似的小作坊。

    在李集街张信村,村民张信元家开的废塑造粒作坊已关停,简陋的生产设施正在拆除、变卖。“当时投入6万余元搞废塑,是想挣点钱,供上大学的孩子们用”,张信元说,孩子了解情况后,劝导他好好保重身体。

    当街镇干部前来做工作时,张信元立即关停了小作坊,成为主动关停生产的带头人。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