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60周年校庆 这里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摇篮”
(长江日报记者 朱建华 叶健)武汉这座“大学之城”有一个独特的魅力:年年岁岁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校友从四面八方回母校“省亲”。
华中科技大学南一广场上的毛主席像和南一教学楼,回校参加校庆的校友们纷纷来到这一最有特色的校园景点和家眷朋友们合影纪念。记者 陈卓 摄
这是一种特殊的风景:他们来找寻青春记忆,回首人生起跑点;他们对母校致敬,同时也成为学弟学妹张望的人生坐标。
明日,华中科大迎来60周年校庆。这几天,武昌喻家山下,格外热闹。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发现,参加校庆的学长们,在校园打量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拜访师长,踏访宿舍、食堂。60年来,这里培养了近40万学生,几乎是一座城市的人口规模。
从工学院到综合性大学华丽转身
“文革”后大学最早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卷入其中,华中工学院应运而生;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
这一时刻距今,已一个甲子。2003年6月,教育部批复,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原3所学校和新组建的华中科技大学都体现出了在共和国旗帜下发展壮大的鲜明特色;1952年为华中科大的建校年。
学习苏联,拆分调整综合性院校,诞生了华中工学院。着力建设工科院校意味着什么?华中工学院首任院长查谦,在该校首次开学典礼上直言:“我们必须配合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所需要的建设人材”。打造“红色工程师”,是“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
杨叔子,1953年从武汉大学入学,1956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当年,不少同学像他一样,从一所大学入学,最后在另一所大学毕业。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1977年,高考又开始了。怎样才能把大学办好?这个问题在朱九思的脑海里始终回旋,从1953年起,他就是华中工学院领导人。
2008年12月,华中科大纪念开放30周年,展出了1977年12月24日以华中工学院党委名义,上书邓小平呼吁高教改革的信件。“五十年代初期从苏联照搬过来的理工分家的体制,是违反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的,是错误的”……
1979年,朱九思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考察高等教育,一扇了解世界名校的窗口在眼前开启:“几乎所有的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的”。这一事实,坚定了华工转型的发展战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就是我工作多年的华中工学院。朱九思自豪地说。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一所大学实现了华丽转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