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4年间年营业额飙涨 于刚:决策很重要
“1号店”创办人于刚
(长江日报)31年前,宜昌人于刚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他形容:“那时的我们太幼稚,太书生气,太文质彬彬,充满太多幻想。血气方刚的少年,却遇到那荒谬到不可思议的年代。”
15年前,于刚已成为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管理学院的终身教授。钟情学术的他写了80多篇学术论文、4本书,拥有3项专利。“9·11”发生时,一家美国航空公司运用了于刚研发的“航空应急管理系统”后迅速恢复通航,于声名大噪。
4年前,于教授回国下海,创办了网上超市——“1号店”。年营业额从最初的41万元,发展到去年的27.2亿元。8月13日,商务部正式批准沃尔玛对1号店的收购,于刚成功从线下穿越到了线上。
当严谨治学的教授,扎根于狂热不羁的电商,竟然开出一朵奇葩。昨日,刚刚获得“2012影响中国管理实践十大人物”的于刚,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电商拼的是心胸
“直到现在,1号店还没有实现盈利”,于刚非常坦率地告诉记者:“但是,按照我们的步骤,每年的成本都在下降。现在的资本还很充裕,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发展的要点,盈利会水到渠成。”
事实上,在电商价格大战打得如火如荼之时,于刚保持了冷静:“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因为一个新想法,就杀进去,而要评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轮轮清晰的融资思路,让1号店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后盾。
2010年初,平安集团入股1号店。业界流传此轮投资金额达到2亿元,持股80%。
“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和于刚私交甚好,两人是在打桥牌时认识的”,一位接近于刚的人士告诉记者:“交往密切时,于刚经常飞到深圳,去和马明哲打牌。”
此后,平安对1号店帮扶有加。电商评论人士鲁振旺曾透露,2011年平安从1号店上内部采购的金额就达到15亿以上。
意图进军中国电商行业的零售巨头沃尔玛,成为于刚的第二个金主。
2011年5月,沃尔玛以6500万美元高价,换得1号店20%的股份;今年2月,沃尔玛宣布增加对1号店的投资,把实际控股量增至51%;8月份,这桩交易获得商务部批准。于刚对记者表示:“未来,1号店仍会独立运营。但我们会借用沃尔玛的供应链资源、供应商资源和自有产品。”
失去控股权的于刚,还有多少话事权?
“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取决于他的领导人心胸有多大”,于刚表示:“电商拼的是规模,不是个人力量。我不将自己是否控股和股份的多少放在首位。马云仅占阿里巴巴约5%的股份,但没有人能诋毁他在阿里巴巴的领袖地位。”
决策慢了,会让创意价值大减
在于教授的创业哲学中,除了如水的冷静,也有如火的闯劲。
“电子商务行业虽然大多不是实时决策,但时间紧迫,甚至很多战略决策也要很快做出,因为好的商务模式很快就会被复制。”
三年前,于刚受一个美国商务模式的启发,每天推出一个深度折扣的商品,吸引了大批的顾客每天来看,黏性极强。“我是和搭档在上班的路上做出了决策,马上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迅速开发、组货、设计市场推广方案”,于刚说:“当晚就实现上线,成为招牌‘每日一款’。”
去年,于刚在微博上看到Tesco在韩国地铁站推出Virtual Store的创意,并获得戛纳广告节大奖。三个星期后,1号店的虚拟商店广告,就出现在了北上广的地铁站内。
面对似乎“烧钱无止境”的电商行业,于刚对记者一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登录1号店的页面,从2.4元的绿茶到7000元的电脑,全部有售。
“1号店以大品种、快消品方式切入,这本身就跟图书、家电有了错位。海量的商品,体积大、份量重、易漏、易损,但克服这些问题后,难点成了竞争力。另外,我们又加入药网、医网、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银行转账、水电煤缴费等服务,真的做成了一家网上超市”,于刚说。
武汉IT公司缺乏超前思维
教授经商,仍是研发殿后。
“1号店的管理系统、价格系统、仓储系统、供应链系统、采购系统,全都由我直接主导开发”,于刚告诉记者。
目前,这家拥有6400名员工的公司,有700名研发人员,其中有600名都在武汉办公。
于刚表示,选择武汉建研发中心,是因为武汉有大批高等学府,也有大把优秀的IT人才,薪资水平较低。
此外,1号店还在武汉建设了一座1万平方米左右的物流中心。按照于刚的设想,这里的规模还要扩大,至少要辐射湖北、湖南两省。
武汉依然成为IT人才的洼地,于刚、雷军都从这里走出,却没能孕育出1号店、小米这样的公司。
“武汉的城市性格还是开放的、进取的、求实的,给我们这些人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于刚说:“而做IT,还需要国际性的视野、超前的思维,这些可能是武汉公司所缺乏的。”
责编:柳昕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