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桥梁面积3年增9倍 超载货车成桥梁安全头号隐患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11-01 06:04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罗京 通讯员周江伟)昨日,市城管局桥梁维修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全市桥梁管理设施面积34万平方米,2012年迅速增长为340万平方米,3年增加9倍。

  建立于1986年的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负责全市城市桥梁、地下通道、人行过街天桥的维护管理。该处直接管理的桥梁、通道316座,并受城管局委托管理武汉其他桥梁209座。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解放大道下沿线的朱家河大桥。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桥,连接着解放大道与汉施公路,是主城区到新洲的一条必经之路。

  与一般施工“大拆大建”不一样,正在维修整治的朱家河大桥,修建过程犹如绣花走针。

  “朱家河大桥的主要问题是桥台略有下沉和部分路面变形。”现场指挥维修的钟关林告诉记者,直接原因是重车通行过多,也和建造过程中安装工艺相关。

  朱家河桥是拱桥,呈弧形的桥面由伸缩缝连接而成,以吸收桥面冬冷夏热时的热胀冷缩。本次维修中,工人们用小铲子将伸缩缝中间的泥土一点点铲起,然后再灌入防水胶泥,过程之精细,犹如绣花走针。

  “很多桥梁出事,与赶工期有关。”钟关林说,朱家河桥维修要用1个月,在不影响交通情况下,尽量细致。

  “巡桥”练就火眼金睛

  每天,王磊和他的同事会开着一辆皮卡车,巡查汉口地区大大小小的桥梁。除了站在桥面察看,他们还会走到桥下面,看看桥的支架是否健康,桥身是否出现裂纹。

  “我们所只有7个人,要巡查的桥梁有176座。”昨日上午,在岱黄一桥上,王磊徒步过桥,察看栏杆是否有破损,路面有没有坑凼,及时发现桥梁的病患。

  岱黄一桥始建于1966年,桥龄老,而且当时设计荷载有限。为了延长它的寿命,今年城管部门在桥的两侧设置水泥限载墩,防止大车通行,并更换了部分支架。

  王磊说,如果发现了问题,属于比较紧急的,立即上班,桥梁处会马上组织人员抢修;如果不是太紧急,则会提出维修计划,进行改造。

  在人员有限而桥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近几年桥梁管理处逐步开展了路桥隧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监控人员一点鼠标,就能远程查看桥梁隧道的情况。

  检测人员试验要等到晚上

  今天晚上11时,六辆载重为36吨的大货车,将在三环线古田二路段,进行荷载试验。根据安排,这些货车将停放在立交桥面,或以20公里、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桥上行驶、急刹、跳跃。

  “我们是按照当时桥梁设计的要求,试验在最大极限情况下,桥梁的荷载和应力情况。”昨日上午,桥梁处检测站陶站长,带着工作人员,在准备试验。

  陶站长说,因为三环线车流量大,为了不影响交通,而且晚上温度比较稳定,此类试验只能安排在晚上。准备试验,则是先在桥的反面,按一定的距离,布置传感器,通过电线与各种昂贵的检测仪器连接,记录各类数据。

  今年以来,检测站已经对四新北路、百威、盘龙大道等处立交桥进行了抽检。

  “桥梁生病害,原因是超重车辆通行过多,再就是人为对桥梁设施的偷盗、交通事故的破坏。”市桥管处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规定,每座桥梁的设计寿命都是100年,而如果不加爱惜,则寿命可能缩短。

  自觉爱护城市纽带

  本报评论员 岳源

  城市发展不断提速,交通压力也随之增大。市内桥梁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扩展并优化现有交通资源的最佳方式之一。

  近几年来,我们感受到传统堵点的消失、穿城道路的顺畅,整体交通速度的提升,与桥梁的建设密不可分。桥梁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同步,不断完善的桥梁规划与建设,同隧道、马路一道,构成了立体而完整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桥梁数量多,维护人员不足,客观上限制了细致而周全的管护。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良的行车习惯已经成为桥梁杀手,超载货车已被列为最大安全隐患,这种伤害是分散的,又是累积而成,管理起来难上加难,长此以往,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在加强管护、严格执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行车时自觉消灭安全隐患,爱护我们城市的纽带。

编辑:任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