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11-02 05:07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监管部门和在汉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这一战略目标,出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新设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发展金融新业态,重点打造东湖资本特区,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全力争取新三板获批,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金融在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今年9月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965.12亿元,同比增长15.5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273.22亿元,同比增长17.28%。上半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276.63亿元,增长20.7%,高于全市GDP增幅8.8个百分点,增幅居第一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4%。7月中旬,国务院批准东湖开发区纳入新三板试点,武汉是唯一获批的副省级城市;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武汉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这标志着我市资本市场建设、金融改革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会成为我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着眼以下几个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一、大力引进金融机构。今年引进了三菱东京日联银行、韩国企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和交银康联人寿等6家保险公司。截至今年9月末,辖内各类金融机构169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29家(外资银行机构8家),证券、期货及证券投资基金68家,保险公司57家。在汉设立或正筹建后台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27家,入驻我市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数居全国第一位。此外,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8家,股权投资机构135家,典当行4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90家。

    二、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一是国务院批准证监会新三板试点工作方案,武汉东湖高新区列入新三板首批试点园区,东湖高新区推荐5家企业近期在新三板挂牌。目前,东湖高新区已与券商签约的企业78家,准备签约企业48家,已与企业签约的券商15家,37家企业完成材料制作和股改,200家企业进入后备梯队。二是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截止目前,我市境内外上市公司58家,今年华灿光电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博生物等6家企业报证监会审核;汉口银行等11家企业报湖北证监局辅导。三是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今年以来实现再融资151.65亿元,证券市场累计融资970亿元。四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商业类上市公司、通信类上市公司及武汉控股重组整合正在有序推进。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资本特区。自2011年6月资本特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新增6家科技支行,科技支行总数达到8家。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达到20家,网点总数达到95个。资本特区证券营业部总数达到5家,天风证券获批成为综合类券商。资本大厦一期二阶段改造初步完成,已聚集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50余家以及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7家交易所。今年新增股权投资机构4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累计超过100家,注册资本增长到120余亿元,累计完成项目投资近10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到10家,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3家融资租赁公司开业,注册资本超过5亿元。

    四、把握金融发展趋势,促进金融新业态发展。目前,我市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租赁、典当等新业态准金融机构400多家,要素市场交易场所11家。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本特区股权投资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后,国内外基金机构纷纷来汉考察,希望在汉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各类基金,目前我市共有股权投资机构130多家,年均新增20家,注册资金170亿元。全市共有190家担保机构取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注册资金135亿元,担保总额达到513亿元。纳入我省清理规范保留的12家交易场所中有11家设在武汉,发展形势较好。

    五、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促进科技金融结合。2011年10月,我市获批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今年5月,市政府金融办会同湖北银监局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的实施意见》,初步构建了我市通过金融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同时,发起创建小微企业金融合作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新业态领域。探索设立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

    六、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我市两家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今年6月末,汉口银行总资产规模1981亿元,增长66.8%,各项存款余额997亿元,实现净利润9.6亿元,上缴税收4.5亿元,增长45%。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964亿元,增长22.9%,各项存款余额857亿元,贷款余额592亿元,实现净利润9.89亿元,上缴税收4.7亿元,增长67.5%。上半年,光大金融租赁公司新增投放租赁资产50.71亿元,租赁资产比年初净增32.50亿元,余额达到112.57亿元。

    七、把握金融政策走向,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和方式。今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支持武汉等地区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我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我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金融改革和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力争到2016年武汉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0000亿元。力争对武汉地区企业的贷款总额突破12000亿元。积极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做实项目,创新融资方式。今年上半年,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股权融资、私募债等方式,为我市11家市级投融资平台融资467亿元。

    八、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创建“A级信用市”、“信用城区”、“信用社区”等为抓手,打造诚信武汉;启动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打击非法集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我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绩有目共睹,但仍然需要克服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度有待增强、金融总量有待提高、市场培育有待完善等困难和不足。

    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城市成为经济、金融大市、强市的重要标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对于增强城市竞争力,对于所在城市的经济、金融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武汉区域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培育金融机构和人才的聚集区、资金融通的高效区、金融创新的试验区为主体,基本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化、金融业务的特色化和金融服务的精细化,初步建成全面开放、监管有力、竞争充分、功能齐备、层次丰富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围绕这一艰巨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并一以贯之地实施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功能、定位、分区、布局,着力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人才三大要素。力争未来五年,基本建成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认真做好新三板试点工作。按照立足东湖开发区,面向全市,辐射中部的思路,不断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打造新三板的东湖板块。

    三是培育和集聚金融机构。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入驻武汉;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突破性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来汉兴业;进一步高效配置政策资源,突出政策扶持重点。

    四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新业态。进一步加强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保险市场;加快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大力支持发展和引进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产业基金,加快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大财团、非金融的央企的金融板块、民企旗下的金融板块来我市投资设立新型金融机构。

    五是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多措并举,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统筹整合包括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基金、券商等在内的各项金融资源,开展协同业务,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探索设立民间资本服务中心,打造武汉民间金融一条街;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研究制订区域集优债等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动实施;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由政府、担保公司、经办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设立专项贷款的代偿风险池;进一步加快上市步伐,推进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等多渠道在境内外上市,到2016年,争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30家,年增长速度不低于20%,全市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突破2000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至40%以上;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到2016年,力争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过1500亿元,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支持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到2016年,新设和引进100家以上全国一流的优秀股权投资企业(团队),全市股权投资机构达到250家,资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稳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到2016年,力争武汉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突破1000亿元。

    六是优化金融生态,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诚信武汉”。

    七是积聚金融人才。制定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到武汉发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金融机构培训,努力培养国际型金融人才。探索利用交流任职、挂职锻炼、帮助工作等方式,使金融人才得到多岗位的实践锻炼,丰富经验、砥砺才干,着力打造懂金融、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责编:江尚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