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记者六下黄孝河 全程目击箱涵清淤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11-06 07:32 来源:
【字体:

  (武汉晚报记者 匡志达 通讯员高山)黄孝河是百年前汉口地区黄金水道,船队可从黄陂府河经其直上六渡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质又黑又臭。1983年起,武汉动员数万人,历时8年,将5.3公里黄孝河明渠改暗渠,建成国内最大箱涵之一。建成24年来,箱涵一直没大规模清淤,排渍能力损失近半。去年严重渍水后,武汉痛下决心:清淤。

  本报记者进入箱涵。记者李少文 摄

  历时8个多月,黄孝河箱涵清淤终于接近尾声。黑漆漆的箱涵里,清淤怎么进行?从3月开始,记者6次深入这个武汉最黑、最臭、最闷的工作面一探究竟。

  施工方总工程师谢邦元说,清淤最艰难的地段均已克服,眼下仅剩江大路至发展大道两孔近500米箱涵正在清理,预计11月15日左右就能彻底清完。

  黄孝河箱涵像个细长的喇叭。从起始端黄孝河西路青年路路口到台北路,这段为单孔;台北路至江大路段改为双孔;江大路到田田广场段又变成三孔;最后到后湖竹叶山出口端加成五孔。越往后面,箱涵的体积越大。

  专家介绍,这样的喇叭形设计,是考虑到从上游的青年路到下游的竹叶山,沿线居民、企业越来越密集,排水量逐级加大。

  黄孝河箱涵实验性清淤今年3月就已开始,最先清的是江岸区后湖出口段的300米。这一段通风条件相对较好,设备出入也较容易。水务部门和施工方在这里边清淤边总结经验,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6月,全面清淤开始,逐段用吸泥泵把淤泥吸出,然后通过输送管后送到后湖出口。带水的淤泥在这个地方经过脱水、“消肿”,以及无害化处理等,变成渣土送往黄陂的垃圾场。

  清淤多亏3个“大功臣”

  黄孝河箱涵是武汉最大地下排水箱涵,内部高3米多、每条箱涵宽6米多。但24年未清淤,箱涵里平均底泥深度厚达1.5米。如何除掉这厚厚的底泥?高压水枪、吸泥泵、加压泵是三件法宝。

  10月25日,箱涵里伸手不见五指,记者向前看去,黑漆漆一片,只能听到机器轰鸣声。照明除了沿线的一些检查孔,全靠工人头灯和手电照明。

  在接近黄孝河路江大路路口段,工人们正用吸泥泵施工。外形好像水泵的吸泥泵,半潜在水中,不停从水里吸泥水。一名工人手持高压水枪不断冲刷四周,原本坚实得能走人的淤泥,一下被冲得翻涌起来。施工师傅说,这水枪可不普通,消防水枪的冲击力大概有6.8公斤,这种水枪带有特殊的加压泵,冲击力有近9公斤。“一般人根本握都握不住,我们刚来的时候,被水枪后坐力一下冲得坐在水里。”施工师傅说。后来大家摸到了门道:手要抓在枪头后50厘米地方,“开枪”时身体微弓,双脚前后分站,这样才能顺利操作。

  水枪冲起淤泥,泥水被吸泥泵“喝”下,接下来被输送到几公里外的出口。两条花盆口粗的橡胶管,是泥水运输大动脉。5.3公里沿线,每隔200米至300米,就要设置一台高压泵。这些泵机轰隆隆加压,让输送管内部压力极大,才能将泥水不断输送出去。记者试着踩上管身,一下就被弹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