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淡水豚考察起航 首次使用“鱼探仪”
图为:昨日,淡水豚考察队的队员正在考察船上用望远镜观测江面上的动静
长江淡水豚全面考察起航,历时7周,覆盖宜昌至上海水域
●目标:考察江豚,评估种群现状和栖息地状况,再次寻找白鳍豚。
●线路: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及鄱阳湖、洞庭湖。
●人员:35名研究人员(7名大学生志愿者)、10余名船员。
●方法:目测法结合声学探测法。
●意义:将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时隔六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再次起航。昨日下午一点,“2012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起航,35名科考队员将在宜昌至上海江段进行历时7周的考察。
本次科考是对极度濒危的长江江豚进行考察,评估其种群现状和栖息地状况,再一次寻找白鳍豚,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本次考察初步结果预计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报告将在明年3月公布。
考察出水次数等五个方面
本次科考行动是在农业部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
科考考察队由国内外的35名研究人员和10余名船员组成,这35名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保护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其中还包括7名大学生志愿者。
科考行动指挥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院王丁教授介绍,考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目测观察长江江豚的出水次数,运用声学信标通过江豚发出的声音检测长江江豚的数量,检测重要江段的水下噪音,评估长江中下游水域的水质和鱼类资源情况。
考察预计历时7周,之所以选择这段时间进行考察是因为这一时期长江处于枯水期,河道较窄,豚类更为集中,有利于提高考察的精确度。
科考船将沿着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的路线航行,覆盖了长江淡水豚所有的历史分布江段:包括自宜昌至上海的1669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水域,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两个通江湖泊。
将对江豚保护提出建议
2006年冬天,中外六国科学家在长江流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搜寻,最终遗憾宣布:“长江女神”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而长江江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目前种群数量仅为1200—1500头,若无有效保护措施,有可能在15年内灭绝。
今年10月22—29日,科考队在鄱阳湖和洞庭湖进行了预考察,发现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生存现状直观地反映了长江的健康状况。失去了白鳍豚的长江,不能再失去江豚了!”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指出,“我们希望这次全流域的淡水豚调查结果能够为农业部即将出台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基础数据支持,并对现有豚类保护区的范围、功能调整以及新建保护区等提出建议。”
王丁教授介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修订、完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并将提交农业部审定和发布该计划,计划建议从自然种群和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研究三管齐下,全面加强对江豚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本报曾在《长江地理》栏目中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此次考察的初步结果预计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报告将在明年3月公布。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