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管本月集中整治城中村 引导居民扭转不良习惯
下个月将针对施工工地较多的情况加强道路污染的处罚和处置,城中村的环卫作业时间、频次流程、质量标准将与中心城区标准看齐,实现城中村环卫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城中村“洗脸”关键在扭转居民习惯
本报记者探访发现城中村环境堪忧,设施、配备滞后
11月8日,武汉市城管委宣布,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城市进出口等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中村环境状况究竟如何?连日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探访武汉市部分知名城中村,发现不少城中村的环境状况让人忧心。
◎探访
地点:洪山区小何西村
白天干净晚上脏
小何西村,这个位于雄楚大道上的城中村,在武汉市租房族中知名度甚高。
早晨7点,从雄楚大道和小何西村交接的小路往上走,可以看见路两边林立着各种餐饮摊点,弥漫着各种早点的味道。 三条小路相交的地方,有时会有一两个挑着鱼和蔬菜的菜贩,招揽附近店主和居民,而混着鱼腥和血腥味的水便直接流到地上,和地上的灰混合成黑色的泥浆,有车快速经过时,溅起点点泥浆。
这个地方很少干过,湿漉漉的地面向左右两边的小路不断延伸,直到被各种脚印、车痕轧得不见踪影。
村内的房子都挨得很近,随处可以看到“一线天”。房子之间的羊肠小道最多只能容二人并排走,有的甚至只能容一人通过,即使这样有的地方还堆积着很多杂物。小路电线杆上撕过“牛皮癣”的地方又贴上了新的小广告。各种电线像蜘蛛网一样盘踞在电线杆之间。
白天路面上几乎看不见垃圾,晚上6点以后,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每到下班,村子主要的进出口便人头攒动,每个小摊点前都站了很多人。他们的脚下,散落着各种食品垃圾,被轧扁的碗盒、还沾着酱末的塑料袋、残留着烤肉的竹签、擦过嘴的卫生纸……
地点:江岸区长湖地
环卫工被垃圾砸中
长湖地位于在解放大道下延线,铁路以南,这里居住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以前的菜农和一部分武汉市民,人员混杂,是比较典型的城中村。
长湖地的房子与房子之间面贴面,密度很大,中间只留了两人行走的距离,楼房之间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电线,杂乱无章。由于要拆迁,贴满了各种搬家公司的小广告,墙面上、水管上、门上、窗上,连高压电线杆都无法避免。
在临街的路口,有很多推着三轮车卖菜的小商贩,旁边卖早点的小门面旁还堆放着很多生炉子用的木柴,汽修店门前路面成片的油污……
早餐高峰期,长湖地热闹非凡,高峰期过后,环卫工开始打扫。地面随处可见的烟头、碗筷,用剩的煤灰、白色的塑料袋淹没在污水里。“我们打扫是应该的,但在前脚刚打扫,后脚就有人扔垃圾。”环卫工人陈阿姨无奈地说,平均半个小时扫一趟,但是每趟下来总有几家又扔了垃圾。“还有从楼上扔垃圾下来,砸到我们的。”
田女士在长湖地居住了10年,她说这里的环境算不上好,灰尘比较大,屋顶上的垃圾很多,“上下邻居,不好说”。从小道抬头向上看去,在错乱复杂的电线上,“搭载”着塑料袋、卫生纸,有的已经腐化变黑了,电线上的垃圾通常都是居民自己清理。
地点:洪山区长征村5队
施工灰蒙蒙 家中戴口罩
长征村位于白沙洲大道边,已纳入城中村改造工程。沿着八坦路树立着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房子,房子之间的间距很小,小巷里还堆着一些砖头、石块。八坦路向武金堤方向,可以看见两边有的房屋已经拆了,拆掉的房屋废墟散落着一些生活垃圾。
一辆水泥罐车或者一辆大卡车经过,亦或小车车速较快,掀起的灰尘让整条八坦路两边一片灰蒙蒙,15米开外就看不清。记者沿着八坦路行走半个多小时,黑色的外套上就落了一层灰尘。一名孕妇坐在家里,都不得不戴着口罩。
“原来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没这么大灰。”八坦路一商铺老板说,最近因为修武金堤和八坦路,村里的灰尘多得不得了,晚上10点以后情况才稍微好转,白天从9点开始,整条街都是灰蒙蒙的一片。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