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探究式科普丛书》负责人表示:回收有错科普书不现实 会出勘误表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11-22 06:03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出错的科普书怎么处理?针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纵瑞文纠错,中国社会出版社《探究式科普丛书》负责人昨日表示,除再版时修正错误外,针对已发出的书会出一个勘误表。

    鱼类化石成了甲壳动物化石,动物头骨化石成了矿物质……地质学硕士生纵瑞文在《变成石头的动植物 化石》这本科普书中“揪”出大把错误。很多网友称他为专家,也有个别网友指责他“哗众取宠”、“作秀”。

    “科普不是某一个人的事,需要你我他甚至全社会关注。只有这样,青少年朋友们才不会被误导。”纵瑞文昨日说,“今后如果遇到有错的科普书,我还会‘曝光’。”

    据悉,《探究式科普丛书》从2007年开始策划,历时3年完成。最初参与编写的中国科学院硕士生早已毕业。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的是第二版。该出版社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针对读者挑错,出版社方面十分重视。“这两天,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探究式科普丛书》负责人王俊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除再版时修正错误外,我们还会针对已发现的错误出一个勘误表。由于丛书已上市半年多,回收不太现实。”

    王俊称,出版科普书处于保本状态。请学界大腕写科普书,有点困难。“因为大腕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费用让我们很难承受”。

    “中国的科学家似乎总是很忙,忙项目、忙基金、忙评审、忙会议等。但也希望他们能把科普作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纵瑞文昨日呼吁。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白成科博士建议,专家60岁退休后,应赶快着手写一些科普读物,撒播一些种子,让自己的专业发扬光大。

    纵瑞文晒出

    其他出版社科普书错误

    “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都不分了。图中的是苔藓虫化石,是一种动物。”纵瑞文昨日说,“金鹰达编著的《化石的故事》(《生命的印迹丛书》),存在植物化石与动物化石不分等错误。”

    在严蓉主编的《神奇的化石》一书中,他发现存在插图方面的错误。“鱼化石时代在书中竟然标的都是‘古生代’,有一张明显是中生代的”。

    “很多图片重复引用,并使用不同的图名。”纵瑞文说,“陈小和主编的《生命交替的轮回 史前生物大灭绝》(《科学就在你身边系列丛书》,总主编杨广军),存在常见的假化石(树枝石、树模石)被当作‘海藻化石’等错误。”

    纵瑞文说,他去图书馆借书,看到一些科普方面的书。“找出几本古生物方面的科普书,仅粗略看了看插图,错误多得就看不下去。文字部分不忍卒读”。

    昨日,记者到武汉某大型书城少儿科普图书专柜查看了30个版本的科普书。除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李毓佩的《学数学读故事》系个人著作外,其余封面上都注明系“编著”。业内人士透露,所谓“编著”,有时候就是几个编辑“剪刀加糨糊”弄一本书,然后瞎编个作者名字。

    记者发现,在这30个版本的科普书中,只有3个版本对作者进行了简单介绍。武汉出版人段勇昨日介绍,是否在书的封面上介绍作者,要看双方意见。出版社愿意把有点名气的作者放在封面上做介绍。

    段勇认为,不少科普书上没有作者介绍,与这类图书大部分系编著完成有关。编著就是把别人已经有的东西整合在一起,作者著则是原创的。编著肯定没法介绍作者。有的民营公司就是编辑自己找来资料,然后编个作者名字弄成书。

    科普出版社编审吕秀齐认为,现在科普读物出得太滥,品种太多,重复出版比较严重,缺乏高水平作品。这背后除对需求的研究不够外,创作队伍确实也存在问题。科学家参与科普是对的,但光靠科学家不行。科普作家既要有很深的科学功底以及对科学的理解能力,也要是思想家、作家,很不容易。当务之急是挖掘有能力的科普创作人员,在研究需求的基础上投入这个事业。这也需要激励机制。

    市场成熟才能

    保证科普书质量

    ●科普出版社编审吕秀齐:2005年之前,我写过一些科普书,后来不怎么写了。主要原因是自己觉得没什么新意,写着没什么兴趣了。合作的科普作者们大部分使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写作方法,类似灌输式。科普主要靠图书肯定不行,原因之一是图书很难实现广泛的传播和及时有效的互动。这与电视广播网络的科普传播有很大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牛登科:成熟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就可以保证作者用心写作、编辑精心制作。谁不认真,谁就没饭吃。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众多出版基金可能帮了倒忙。政府对科普著作、学术著作进行扶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做法粗糙,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出版资助,不是先资助,可根据读者购买量对出版物进行后期资助,以政策措施为辅。

    ●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黄晓磊:很多人说写科普书在中国大学的评价体制里面没有用。对大学和研究所来说,科普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缺失。这或许是意识问题。一方面,做科普是基本义务,学校本来拿的就是纳税人的钱,当然有必要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展现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做科普也可以宣传自己单位的研究成果。在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方面,国内高校做得还远远不够。

    科技部今年公示的“2012年全国30部优秀科普作品”中,《时间简史(普及版)》等9部系翻译的国外科普著作,《高新技术科普丛书》等11部系个人或集体“主编”或者“编辑”,《食面埋伏》等5部系个人“编著”,《物理学之美》等5部系个人“著”。其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物理学之美》,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

责编:柳昕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