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楼:汉口建筑史上的分界岭 复古小资气息渐消失
探 访
A 历经变迁“南洋”仍在
南洋大楼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修建,1917年动工,1921年落成。整栋楼呈不规则多边形平面,因率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所以楼内还设了电梯间,由上海生产安置,而这些跟南洋兄弟资产丰厚是分不开的。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对外开埠,围绕汉江的商贸中心开始向租借区转移。1917年华侨简氏兄弟来汉扩建卷烟厂,在今中山大道文书巷外修建了南洋大楼作为办公处。1926年,北伐军攻入武汉后,南洋大楼被国民政府用作在汉办事处,大楼内贴上了孙中山的头像,但是“南洋烟叶公司”的字样仍保留在大楼右侧的墙壁上。
B 三楼纪念馆恢复原貌
穿过汉正街、长堤街狭窄的街巷,拐进中山大道,就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汉口租借区。走进南洋大楼,客厅是改革开放后改造的南洋大华饭店,旋转楼梯直上5楼。楼顶设穹顶、拱门和钟楼造型状阳台,很有欧洲古典风格。
三楼作为国民政府办公处的纪念馆,游客可免费参观。纪念馆负责人余主任介绍,3楼保存了南洋大楼设计之初的特色,石灰顶,吊灯和木质地板都是按照大楼最初设计而恢复的。改革开放后,因为南洋大楼入驻了酒店、舞厅等餐饮业,部分建筑空间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C 现代派建筑转变
站在纪念馆的主厅,抬头可以看到从5楼玻璃穹顶透过来的光线,既加大了建筑空间,又解决了采光问题。研究调查汉口建筑十几年的胡榴明说:“南洋大楼临街立面造型很简洁,以此来淡化这幢铁灰色大厦给人太过严峻的感觉。也许设计的初衷就是想建造一座坚固宏伟方正规矩的现代堡垒,如果是那样的话,南洋大楼算是非常理想的。”
据胡榴明介绍,南洋大楼直线向上的方阵型建筑,门前没有明显的罗马式立柱,墙壁没有复杂的雕刻装饰花纹,是西方新古典主义到现代派建筑的转变痕迹。“与其相接的新民众乐园是古典主义的复古建筑,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胡榴明说。
D “国保”危房仍未修缮
如今的南洋大楼外侧墙体仍然可以看到古典主义装饰的头像雕塑,但在主楼之后一两年建起的南洋大楼附属楼却成了危房建筑。
从新民众乐园的小巷拐进附属楼,裂开的墙体与掏空的窗户与正面南洋大楼的气派极不相称。据附近居民杨爹爹介绍,附属楼已经空置多年,很早就听说要维修,但一直没见动工。
据国民政府纪念馆余主任介绍,附属楼是作为南洋大楼的职工宿舍区而修建的,属砖木结构,目前已经成为危房,亟待维修保护。
南洋大楼外墙上挂着1996年国务院设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招牌,但这样一个“国保”级建筑,它的附属建筑却成了危房。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