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乡村医生汪维庚倒在出诊路上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12-04 05:10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江夏区金港新区勤建村卫生室医生汪维庚,早在1993年就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今年11月25日晚,在为患者看完病返回途中,这位被当地村民誉为“健康保护神”的好医生,遭遇车祸,永远地走了,年仅52岁。


    昨日,汪维庚出殡,勤建村千名村民自发送行,沿途拉起“汪医生走好”等横幅。


    雨夜出诊遭车祸,“好医生”走了


    一个天蓝色出诊包,伴着汪维庚走遍了勤建村方圆近7平方公里。此刻却染着血,物是人非。昨日,汪维庚的妻子施金枝泣不成声地拿出丈夫的医药包,里面装着听诊器、小电筒、棉签、注射器、胶布和几个小药瓶,“他每次出诊都带着这个包……”


    11月25日晚7时30分,该村1组村民谢桂萍突然发烧,“当时我让人带信给汪医生。”现年52岁的谢桂萍说,没过多久,汪维庚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后,冒雨带着医药包赶到她家。


    谢桂萍说,因为前些天感冒找汪维庚看过病,没想到病情好转后又突然发烧,汪医生打完电话了解情况后,不到十分钟便带着药来到她家。给她输完液,已是一个多小时后,他起身返回只有500多米远的家。当汪维庚在离家只有30米远时,一辆雨中疾驰的面包车,将他撞出10多米远,逃逸的车子被人拦下,汪维庚却在送往医院途中身亡。


    昨日,记者从汪维庚留下的处方中看到,当天他一共为12名患者开过处方,最后一个处方名叫李元保。83岁的李元保老泪纵横:“他是个好人呀!生病了只需带个口信或打个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家里,从没误过病人的事。”老人尽管身体不舒服,但还是赶到汪维庚家,只为多看一眼。


    曾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1960年,汪维庚出生勤建村农民之家。1976年,16岁的汪维庚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当时村里只有年过七旬叫陈开万的医生,大队书记找到他:“你是我们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陈医生年龄大了,你能不能跟他学医?”


    就这样,汪维庚选择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当年,他被派到金口卫生学校学习半年,随后又到县医院和中医院先后实习了半年,通过考试获得了医生资格证。20岁时,陈开万退休后,汪维庚接手了村卫生室。


    1980年的一个冬夜,村民黄回香1岁的儿子凌晨3时左右突然休克,家人急忙跑到村卫生室找到汪维庚。经过近半小时急救,孩子苏醒过来。“直到儿子会笑了,他才离去。”黄回香回忆说。


    为摆脱早先的乡村医生“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头像”。汪维庚全面学习了生物学、病理学、药物学、护理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等9门课程,取得了省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证书,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全科医师。


    1993年,汪维庚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也是当年武汉市唯一获此殊荣者。


    村民赊账至少超过万余人次


    勤建村共有2219位村民,汪维庚累计看病15余万人次以上,起码1万多人次赊过账。


    汪维庚走后,众人翻箱倒柜也没找到账本,因悲伤过度正在打点滴的妻子施金枝说:“不要找了,他从不记赊账,也从不讨要。”


    该村司马岭湾84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葛传宝,在朝鲜战场上是一名虎将,曾拼死用机枪打敌人的飞机。体弱多病的他中风11年,汪维庚说葛传宝是“村宝”,4000天如一日,风雨无阻,就连春节,也不怕晦气,甚至口对口地吸痰。


    昨日,专程赶来送行的村民中,吴启正哭得特别伤心。原来,他是龙藏矶小渔村村民,一家8口住在风雨飘摇的长江边三间土房里。他说,十多年来,汪医生把他一家人的风湿、坐骨神经、哮喘病打包治疗,每半月登一次门,送上最有效又廉价的药品。可是还是治不起,吴启正就把看病吃药的账记在门板上,一季收成完了就还上。2008年的一天,汪维庚照例来给吴启正一家看病,足足敲了半小时的门,吴启正就是不开。汪维庚知道对方肯定遇上急难事,愈发不肯离开。终于,门开了,汪维庚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门板上的账擦去:只要你同意,钱的事不谈。


    36年接诊15余万人次,无一例投诉


    翻开汪维庚留下的最近记录本,他平均每天要看近20个病人,最多的一天,看过43个病人。


    有人进行了统计,36年汪维庚为15万余次村民看过病,却没有一次投诉。“这在乡村是不多见的。”金口卫生院副院长匡义波说,作为分管乡村卫生室的街卫生院,每年对各村卫生室考核前走访村民,到勤建村听得最多的是——“汪维庚是个好医生!”


    在农村,14种儿童免疫项目很难到位,这也是街卫生院“最头痛的事”。勤建村有170名儿童,分布在大山两边。汪维庚却做到100%。“汪医生是最让人放心的人。”负责全街这一工作的王桂兰说,勤建村卫生室各项工作总在全街49个村是得分最高的。


    勤建村10组有个精神病人,人高马大,逢人就打,汪维庚给他看病,曾被打得头破血流。但是他不离不弃,7年用过上十种药,硬是把“狂人”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勤建村依长江,离百年前发现湖北钉螺的地方不远。夏季防疫,秋时查病,发药,他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区血防站书记陈兰说:“他是江夏防螺灭螺第一村医,名副其实。”


    单张处方平均不超过20元


    2011年,江夏区258个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汪维庚的工资就由每人次5元的治疗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组成,年收入不过4万,这也是他们一家四口人全部收入。除正常生活支出外,还得供一双儿女上大学,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却从不收诊断、针灸等服务费用。


    一支青霉素8毛钱,这样便宜的药他每天都用,拿他的话说,可开可不开的药,坚决不开;太贵的药,尽量找效果相当的便宜药替代。


    昨日,汪维庚留下的《江夏区门诊统筹补偿登记表》,上面记录着每天每个病人的详细信息及就诊时间、病情、医疗费用、报销金额、比例等。从处方单及登记表上显示,平均单张处方都没超过20元,最便宜的一张处方只有1元钱,那是为一名被耕牛顶破皮的患者开出的创可贴。


    昨日,记者在村卫生室里看到,诊断室、观察室、注射室、药房、治疗室、计生室一应俱全,并且与全省联网,参加新农合的居民可以当场报销。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