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被遗忘的烈士墓引出背后新闻 “红军村”“八路地”齐聚李集街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2-12-08 06:23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近日,汉网网友发帖称:位于新洲区李集街张信村的一座烈士墓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该帖引起众多网民关注。

    昨日,记者驱车李集街,现场探访网友反映的那座无名烈士墓的同时,还意外发现该街还有两座烈士墓。进而意外地获知:小小的李集街,竟然是块“红军村”“八路地”齐聚的红色宝地。

    令人欣慰的是,李集街党工委书记童建娇告诉记者,街道已向区有关部门写了专题报告,申请专款维修这3处烈士墓,将其联合打造成红色景点。

    据悉,区财政局计划拨款20万元的维修、扩建资金。 

    张信村的黄土坡湾烈士墓

    黄土坡无名烈士墓曾被遗忘

    维修提到议事日程

    黄土坡无名烈士墓曾被遗忘

    维修提到议事日程

    记者昨日驱车走近张信村,但见一个高3米多、宽80厘米的碑兀立在旷野上。近前细看,是荒草包围着的一块墓地,其上为石块所盖。墓地约有20多平方米,四周是一个半圆形的围墙,约半人高,全部为石块垒成。

    48岁的村支书张建华介绍,他儿时曾在该烈士墓旁放过牛,读小学后学校每年都组织扫墓,前些年还有周边学校也组织学生扫墓。该碑原来有一个顶盖,大概10多年前垮塌了,碑的正面原写着的“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红色的字也剥落了多年,而碑身两侧的拱门,随着风雨侵蚀也断掉了。

    71岁的村民张必坤从1962年起就担任小队长,据他回忆,大约是1968年,大队干部张罗着要为黄土坡湾岗地上掩埋的33位烈士立个碑。任务很快交给了泥匠张远成等8位社员。

    张建华介绍,墓地建成几年间,先后有8位河南或安徽的老人闻讯来此找儿子,经过同意,他们从一侧挖开墓池,取出了“儿子”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

    李集街副主任罗建新称,烈士墓建成后一直由当时的黄土坡大队负责派工除草及维护,但分田到户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葬有33名烈士的墓地缘何年久失修?据曾任李集街民政办主任的熊友胜介绍,2001年,大游村和卫星村的干部向他报告,称坐落于各自村里的烈士墓年久失修,想申请一笔钱进行维修。于是街道向区财政申请到一笔专款,全部拨给两个村。张信村得知后,也跑来找他,他说确实不知道该村也有个烈士墓,并答应次年再向区财政请款,谁知他不久便调离了。后来这事便不了了之。

    大游村赵文献湾的烈士纪念碑

    刘邓大军攻打李集城

    两湾烈士墓都叫“八路地”

    刘邓大军攻打李集城

    两湾烈士墓都叫“八路地”

    黄土坡岗地这处烈士墓没有名字,但与大游村赵文献湾的一处烈士墓其实是“姊妹墓”。

    记者驱车来到李集街大游村赵文献湾的一片棉花地旁,远远看见一面3米宽2米高的墙立在路边,墙中间向上伸出一块碑,走近,依稀可见碑上用黄漆写着的“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

    1947年10月,刘邓大军的一支部队经由李集挺进大别山时,遇到国民党军队的阻击,经过两天两夜激战,终于攻下李集城,但有100多名解放军官兵阵亡。战斗结束后,继续挺进的部队将牺牲的战友就地掩埋在距李集城2里路的赵文献湾和黄土坡湾的地头和高坡。因为部队当时穿的仍是灰布军装,所以当地百姓顺口将掩埋遗体的地方称作“八路地”。

    70岁的赵友松上世纪60年代初起担任大队干部,据他回忆,1966年的一天,有人说:“八路地”的伢们太可怜了,要不给他们做个碑吧。大家一拍即合,当即去找公社领导汇报。赵友松的回忆与84岁的谢瑞和老人的回忆吻合。

    谢瑞和当时任公社武装部长,得知他们的想法后,立即带人到新洲县民政局请款,拿着拨给的2500元钱,不到一个月就建成了这座烈士墓,还将土坟周边砌起了约70平方米的围墙。据村里老人说,墓中的遗体超过80具,最高职务的是一位连长。

    卫星村李港湾的革命先烈纪念碑

    72人参加红军牺牲

    烈士墓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2人参加红军牺牲

    烈士墓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这首黄麻起义时的歌谣中所唱的“四十八万”,理应包括安葬在李集街卫星村李港湾烈士墓的72名烈士。

    李港湾与红安县太平镇接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黄安县李紫区管辖。1927年到1933年,受黄麻起义的影响,该村共有数百名青年参加红军或游击队,其中至少72人牺牲,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军村”。

    据《李集镇志》记载:1982年秋天,由当时的新洲县民政局拨款,卫星生产大队组织劳力修建了一座占地666平方米的烈士墓,将散落在民间的烈士遗骨或衣冢集中安葬,并树立了一块无字石碑。1987年8月,原青山区扶苏办捐资建起了烈士墓的院墙和石阶,还升高了“革命先烈纪念碑”碑身,使其成为粗具雏形的烈士陵园。

    记者昨日在该烈士陵园看到,纪念碑两侧各树立着一块高过人头的大理石制作的名录,上面依参加革命的先后,刻写着72位烈士的姓名、参加革命时间、担任职务、牺牲时间。

    卫星村支书邱清安告诉记者,自烈士墓修建以后,不光该村村民经常来此祭扫,连附近十里八村的青少年也在清明前后来集体扫墓。近年来,新洲区财政局、药监局等单位每年都要组织职工来此献花祭扫,并在纪念碑下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

责编:江尚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