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基本流产
图为:绿景苑小区三色垃圾箱形同虚设,所有垃圾混在一起。
2005年,武汉市青山区绿景苑小区试行垃圾分类,成为该市首个试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居民小区。
垃圾分类被公认为破解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按最初设计,居民将不同垃圾放进分类垃圾箱中,由分类垃圾车将厨余垃圾运至小区垃圾处理中心,将其中的有机垃圾投放到生化处理机内,使其自然分解成气体、中水和残渣,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小区内植物灌溉用水,残渣用作花草肥料。
然而,记者昨日实地探访发现,这个试点的垃圾分类已基本流产。
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绿景苑小区一共有49个单元,物业在每个单元外放置了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红色收集有毒垃圾,绿色收集可回收垃圾,蓝色收集不可回收垃圾。
记者看到,在8号楼二单元外,一位居民正将装有垃圾的黑色塑料袋扔进一个红色垃圾筒。他说,塑料袋里装的是他们家一天所有的生活垃圾,有报纸、剩饭剩菜等。“分开太麻烦,大家都是放在一起随便扔”。
小区物业管理处主任汪爱利说:“我们曾经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但居民生活习惯很难改变。”
后期分类效果甚微
小区垃圾处理中心由张师傅负责。每天晚上,张师傅骑着垃圾处理车,将小区垃圾回收进垃圾房,然后把部分厨余垃圾挑出来,余下的送到附近垃圾焚烧厂焚烧。
由于大部分家庭扔出来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混杂在一起,要分开并不容易,“冬天还好一点,夏天厨余垃圾很容易腐烂,恶臭难闻”。
张师傅说,小区刚推行垃圾分类时,居民有一定自觉性,后来越来越图省事,基本上没有人分类了。他每月工资为1200元,原来可以靠捡废旧报纸、纸箱赚些钱,但近两年小区物业不再禁止拾荒者进入,自己分拣垃圾赚不到“外快”,积极性大大降低。
他介绍,绿景苑小区有682户人家,收集垃圾袋需要4个小时左右。如果对每袋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一个垃圾袋需半分钟,全部分完需5个多小时,“实在忙不过来”。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