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江:四次担任地方一把手
(长江日报)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张德江从高校领导岗位步入政坛,经过多个地方和中央职位历练,连任两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1月15日,现年66岁的张德江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
“我们的干部无论职务多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
——20多年前,时任吉林省委副书记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所说
利比亚撤侨总指挥
2011年2月中旬后,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为确保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前后方、各部门通力合作,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12天中,共有35860名中国公民从海陆空渠道安全撤回祖国。
这场“国家行动”的总指挥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危急形势下,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3万多中国公民从利比亚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安全撤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张德江临危受命,紧急召开国务院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高效应对,组织协调外交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民航局等部门,紧张有序地展开“万里大撤离”行动,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崇高理念。
“7·23”事故救援现场指示 列车残骸不能埋
在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任内,一旦发生重大灾难,不论地方多偏远,环境多艰苦,张德江几乎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挥救援。2010年3月28日,山西省王家岭煤矿发生严重透水事故。张德江连夜赶赴现场指挥,制定了科学救援方案,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张德江代表中央及时赶到现场,指挥救援,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伤者并处理善后。当看到一个坑内堆放的列车残骸时,他明确指示,残骸不能埋,要做好现场保护和事故车辆的妥善保存,为事故调查分析提供条件。一次次成功的事故救援案例,展现出张德江勇于担当的个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才能。
临危受命主政重庆
从1995年开始的13年间,张德江历任吉林、浙江、广东和重庆三省(市)的省委书记,今年3月,临危受命到重庆兼任市委书记。
吉林 粮食出口量连续全国首位
在张德江主政农业大省吉林时,吉林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调出量、出口量和商品率一直高居全国首位。1996年11月,有几位农民给他写信,讲述担心议价粮没有保护价等忧虑。看了信后,张德江冒雪来到全国粮食状元县农安县访问农户,现场承诺“绝不允许出现粮食丰收、农民减收的情况。保护价政策要继续坚持”。
浙江 给民营经济创造阳光
在浙江,非公经济比重均超过七成。张德江强调要营造环境,切实促进民营经济新发展。他说:“无数实践证明,哪里的民营经济活跃,哪里的经济就发达,哪里的人民群众就富裕。只要我们给民营经济创造适宜的土壤、阳光,民营经济就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广东 开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张德江担任广东省委书记5年,开创性地提出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构想,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连、人缘相亲、经济联系密切的内地9省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加强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大合作拉开序幕。
重庆 稳定大局,理清发展思路
今年3月,张德江临危受命到重庆主政后,他很快就进入新角色,不负重托,稳定了大局,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开拓进取,重庆很快形成了良好局面。
“老三届”知青出身
张德江1946年11月生于辽宁省台安县。1968年从吉林省长春市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公社插队,属于被称为“老三届”的知识青年。1972年到1975年,张德江在延边大学学习,后任延边大学朝鲜语系党总支副书记,1978年到1980年,他在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留学。
知青经历磨练了张德江吃苦耐劳的品格,也让他对基层有了更深的了解。张德江在农村插队时的一位老会计说,张德江是七队集体户的户长,在知青中很有威望,有着当地青年都赶不上的吃苦劲头。由于表现出色,张德江成为当时100多名下乡知青中第一个入党的人。
1983年,37岁的张德江告别延边大学副校长的职务步入政坛。
张德江夫人辛树森是高级经济师、全国政协委员,他们育有一女。
责编:宗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