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轮渡 守候47年的人文景观
亲历
当年乘客刘朝汉:
乘客凭火车票免费过江
记者昨日造访徐家棚街武北新村时,不少老人都称还记得当年的盛景。
江岸车辆厂退休工程师刘朝汉记得当年乘列车坐轮渡的情形:1953年,家住武昌的他被外地一所大学录取,他在武北车站买了到北京的票,上了车。列车驶离武北车站后,向前行驶到江边,然后一节节地被车头拉上船,10节车厢被分成两列并排停在驳船上。大约半个小时,船抵江北的江岸,又照原样被车头拉上岸,挂上钩后驶进江岸车站的站台停靠。
因为强调安全,所以列车过江时,旅客都要乘客轮过江,当时江南的轮渡是在徐家棚码头,江北是在粤汉码头,旅客只需凭火车票,便可免费乘过江渡轮。
当年司乘人员:
火车轮渡有时不安全
家住武北社区的桂合凤,上世纪50年代从事过轮渡调车工作。他回忆,火车上轮渡,是火车头拽着机车从码头“滑进”船。当时过江铁轨有六七股,刚开始过江轮渡一次只能装7节车厢,后来换了大趸船,数量增至14节。但这种运载方式,在涨水、枯水季节危险重重。
记载
清末和民国时期,京汉线在武汉地区有江岸、大智门、循礼门、玉带门4个车站;粤汉线在武汉地区有徐家棚、武昌、余家湾、鲢鱼套4个车站。1912年修建了余家湾至鲢鱼套长2.9公里的支线。
京汉、粤汉两条铁路线过江的旅客和车辆,在武昌徐家棚与汉口、江岸之间靠轮渡和木船转驳。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接转六七对列车,渡车不足50辆。每列货车牵引重量不过600吨,一年发送货物10余万吨,载运旅客六七万人。
——《武汉市志(1840—1985)》中关于徐家棚轮渡的记载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