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城市群建设要解决集体行动困境
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以应对集体行动的困境。
谈辐射: 武汉带动葛店是典型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是这四个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陈俊卿认为,核心城市向外辐射是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和带动力的特征表现。
“比如,湖北鄂州葛店开发区就是接受武汉辐射的一个鲜明例子,这个开发区距离武汉市中心只有23公里,进入武汉市区只要短短的20分钟,和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实现了零距离对接。随着东湖高新区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把目光投向葛店开发区,它的很多企业都是挂着武汉市企业的牌子。”陈俊卿说,四个核心城市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辐射周边中小城市,如果自己都“没吃饱”,辐射功能将无从谈起。
陈俊卿认为,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南昌GDP占全省比重只有23.2%,合肥24.2%,长沙28.9%,武汉较强占全省比重36%。因此,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核心城市必须抱团发展,以点带面,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
谈合作: 要防止决策虚化
陈俊卿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区域合作中的普遍问题:合作城市之间过于雷同,造成的内部不兼容问题;合作主体过多,造成的联系不紧密问题;合作主体需求多元化,造成的对外不一致问题。
另一方面,是集体行动困境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合作主体主观能动性不足,造成“搭便车”现象,导致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问题。决策机构权威性不够,各方分歧过多,形成所谓“决策虚化”现象,就是决策的实质性内容不多;推进机制的强制性不够,造成的决策不到位问题。陈俊卿认为,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长江中游城市群就会流于形式、难有成效。
他建议,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必须做到内部协调合作、对外统一开放、建立约束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狭隘的概念,长江中游城市群也不能搞成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既要统一行动向上争取政策、项目,更要提高集体意识,在对内对外开放上思想一致、形象一致、步调一致。特别是在对接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时,四个省会城市一定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绝不能够搞恶性竞争。比如,我们可以一起举办一些长江中游城市群招商引资洽谈会。”
谈未来: 10年后一日游四市
10年后长江中游一体化将达到什么程度?陈俊卿告诉记者,自己心目中10年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一个城市同城化、政策一体化、产业互补化、人员亲近化的现代城市群。
4个城市与各自辐射的中小城市之间基础设施要全面对接,构筑半小时“经济圈”;4个城市之间通过城际、高铁、航空等有机联系在一起,构筑一小时“经济圈”;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各城市之间大大缩短空间上的距离,实现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成为物理概念上的“新城市”。
同时,政策也要一体化,就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城市群内的所有城市均受惠;在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架范围内基本消除政策壁垒,投资环境更加透明和便利化,生产和生活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没有障碍;在对外开放上,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象一致、政策一致、行动一致;同时,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同城化,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方便。
陈俊卿强调:“通过合理布局产业,进行差异化共同发展,10年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将更加紧密。”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