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蛇山传说一正一邪 山下的鼓楼洞不止一个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2-26 09:26 来源:
【字体:

  蛇山是武汉的文化山

  蛇山原本是连在一起的一系列小山组成一个小山脉,最先以蛇为山拟名的是南宋诗人陆游,他在《入蜀记》中写道:“山缭绕如伏蛇,自西亘东,因其上为城,缺环仅存,州治及漕司,皆依此山。”民间亦多呼之为蛇山,至清乾隆《江夏县志》遂记蛇山之名,到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正式标注其为蛇山,其蛇山之名终尘埃落定。

  蛇山海拔仅85米,确实不算什么高山大山,但名声显赫,早在三国至明代,分别有江夏山、紫竹岭、黄鹄山、石城山、高观山、金华山、灵山等别称,既是风景名胜之地,又是重要的战略位置。2007年,民间收藏家徐文斌在蛇山烽火台旧址发现了雕刻“咸淳壬申”字样的青砖,经专家研究,初步确定为咸淳年间(咸淳壬申是公元1272年)的遗物,是烽火台存在的有力证物,蛇山当时以一烽火台管辖三山两门,即紫金山、双峰山、小龟山和大东门、小东门,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

  除了地理位置重要,蛇山同时也是文化名山,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徐明庭就认为,蛇山是江城的文化山。城市历史学家皮明庥曾说,保护蛇山,就是保住了我们城市的根!早在明清时代,蛇山上就已有许多亭台庙宇道观,每每逢过年或大节,前来登高和敬香拜神的人络绎不绝,盛况惊人,民间还有俏皮话说来赶集的人,“有钱吃麻花,无钱吃甘蔗”。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对蛇山来说,恰如其分,别看高不足百米,古往今来,却始终有名人伟人增其高。最早有三国时期在此处筑防御工事,后来又有无数名人墨客登临,留下不朽诗篇,屡毁屡建的黄鹤楼更是其见证,崔颢的诗、李白的憾、伟人的词,如繁星给蛇山增添了光辉,黄鹤楼更是名传海内外。

  蛇山下的鼓楼洞不止一个

  说起蛇山的那个鼓楼洞,估计武汉人都知道,武汉历史上,曾有两个鼓楼洞,并且不在同一个地方。两个鼓楼洞分别是在明清两代建成,对武昌南北交通的沟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蛇山原本横延武昌古城,将其分成南北两大块。人们来往非常不便,说得翻山越岭一点都不为过。为了方便交通,明代崇祯年间,当地官员组织修建了第一个鼓楼洞,位置在司门口长街靠近蛇山的鼓楼脚下不远,鼓楼即在今天的司门口长江大桥跨解放路的引桥处。

  根据《湖北通志》记载,楚观楼当年位于蛇山顶部,朝南正对长街,主要功能是打鼓报时,遂俗称其为鼓楼,这个楼下开凿的山洞就被叫做了鼓楼洞。直至1935年扩建长街马路时拆毁。此后建了人行天桥,天桥在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原址上改成了大桥的引桥。

  第一个鼓楼洞的建成大大方便了武昌城的交通和交流,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发展,它已明显不够用。到了清朝,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组织开凿了第二个山洞,即从胭脂山南路的府衙修了一条通向阅马场的大路,在路中段的蛇山下开了一个山洞,到1904年竣工,如今黄鹤楼景区保存的一个《开通蛇山 治路记》的石碑还详细记载了这件事。第二个山洞被当局命名为“蛇山洞”,百姓则称其为新鼓楼洞。后来司门口的鼓楼洞不存在了,众人干脆将“新”字也省掉了,蛇山上就只剩下了这个一隧道。

  现在的武昌城四通八达,蛇山洞仍旧行人行车,但早年间人来车往摩肩擦踵的盛况是难得一见了,但它作为武昌城的一个交通要道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由于一些流变,在民间对这个蛇山洞的称呼仍旧版本很多,鼓楼洞、古楼洞、武昌洞、蛇山洞等,其实这两个山洞都曾是蛇山的交通要道。

责编 wl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