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充饥野菜今成香饽饽 武汉野菜八成来自大棚
(楚天都市报)阳春三月,江南草长。行走江城,你会发现,不管是菜场还是路边,各类野菜纷纷露面。鱼腥草、泥蒿、地菜、香椿、田七、紫背菜……一个个打着“野”字招牌的菜品甚是吸引眼球,市场需求也非常可观。
不过,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武汉市场上卖的野菜,不仅大部分产自于人工种植的大棚,而且几乎八成以上的野菜都是外省输入,本地种植量非常少。为什么野菜俏销的武汉,却被外埠省市的野菜占领了市场呢?市民能否采摘到纯正的野菜?
【菜场观察】
量少价高不易寻 大多卖给土菜馆
野菜受欢迎,觅影却不易。在武昌车家岭集贸市场,记者问了十几家摊位,都没找到野菜影子;千余米之隔的青鱼嘴平价菜场里,记者也是在遍寻一圈后,才发现一家在卖香椿。
“多少钱一斤?”记者问。“论两卖的,3块一两,二两5块,一把就是二两!”看着手中已经变成暗紫色的香椿,记者还是作罢。
跑了四家菜场后,记者终于在秦园路生鲜综合市场里找到了不少野菜。“野泥蒿,12元一斤,比普通泥蒿要嫩!”商贩的推销热情很高,“这个枸杞尖清热解毒,5块一斤,水芹菜也可以试试,3块一斤。”
除了强调野菜的养生功效,摊主们还表示,所卖野菜都是农民从地里挖出来直贩的,纯天然,无污染。
记者注意到,五六家卖野菜的摊位,每家只经营一两个品种,且分量很少,“野菜价格贵,买的人也不是太多,不敢进多了,只能搭着卖。”一位摊主说。
摊主们介绍,普通市民买野菜的量较小,野菜主要销给了一些农家菜馆和大酒店。
【菜馆探访】
一两香椿配鸡蛋 下锅后价格猛涨
菜场里的野菜不便宜,等进了酒店,上了餐桌,身价立马飙升十倍。
24日,记者来到位于汉口硚口路的一家农家菜馆,菜谱上有凉拌苦菊、水芹菜炒肉,野菜糊等野菜,价格在30元左右,比一般蔬菜贵十多块。
记者点了一份58元的香椿炒鸡蛋,上菜之后发现,所有的香椿加起来,也就1两左右。
“一盘香椿鸡蛋,香椿最多不超过二两,菜场价也就5元。”一旁就餐的周女士说,尽管酒店都声称自家的野菜纯野生,甚至说是空运来汉,但是真是假很难鉴别。
一位酒店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酒店的野菜大多来自江夏、黄陂,都是大棚种植的,真正的野菜数量很少,根本不可能满足酒楼的需求。“野生泥蒿茎是紫红色,而酒店的野泥蒿都是翠绿色,都是家养的。”
差价更大的是凉拌野菜。以苦菊为例,即使算上配料、人工、租金等因素,一盘1两左右的苦菊,从路边的1元/两,变成餐桌上的30元/两,身价涨了近30倍。
【市场份额】
一月吃掉150吨 八成来自外省市
野菜在武汉有多大的市场?
昨天,记者来到江夏区郑店街凡华农业科技园,找到在这里专门种植野菜的李仁功。
李仁功租来的25亩地全都盖上了大棚,每天能有近2000斤的产量。“平均一天可以销出去500斤左右紫背天葵、300斤左右田七,富贵菜的生长周期稍微慢点,半个月可以产近1000斤。”
在武汉,用大棚种野菜是近些年才兴起,规模种植的并不多。李仁功介绍,现在农贸市场上的大部分野菜,几乎八成源自外地,本地出产所占甚少。
他说,武汉市场的野菜除了来自于本地的蔡甸、江夏、黄陂外,主要来自湖北的广水,以及广州、山东等地。
据李仁功等业内人士粗略估算,武汉野菜的月消费量达到150吨左右,其中八成来自外地。因为广州气温高,适合野菜生长,长得快而且质量好;山东种植技术好,产出的野菜尽管千里迢迢来到武汉,菜品质量依然优于本地,但都是人工规模养殖的野菜。
武汉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副站长朱林耀也告诉记者,“野菜看上去上市价格高,但种植期非常短,一年只能种一茬,加上气候不适宜等原因,本地愿意种野菜的人非常少,大多都靠外地运来。”
【如何鉴别】
叶大根细属驯养 郊外野菜谨慎采
尽管市场上的纯正野菜不多,但花了大价钱的消费者,还是希望能挑到口味更正的纯野生野菜。朱林耀告诉记者,野生野菜和驯养野菜的最大区别在于色泽深浅、根茎粗细,以及叶片大小。
“野生的香椿、地菜、荠菜等等,因为自然生长较慢,所以长得都比较小,叶片紧缩,也很小,但根茎却很粗很红,叶片的颜色更深。”朱林耀说,如果买到的野菜叶片硕大,根茎纤细,颜色浅淡,那肯定是大棚养的。
蔬菜专家徐长城也介绍,家养野菜由于大肥大水的作用,养分多一些,长得快而且大,但是其纤维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生物碱等元素就和野生野菜有所区别,直接影响野菜的口感。与家养野菜相比,野生野菜带些涩味苦味。
不少市民趁去郊外踏青时,纷纷采摘野菜。他们采摘的野菜能安全食用么?省农科院蔬菜研究室主任邱正明介绍,许多野生植物是不能食用的。市民如果想尝鲜,最好只采摘自己认识的品种:“这个时节,枸杞、小蒜、野芹菜等比较多,如果市民能认出来,可以放心采摘。”
不过他提醒,在野外采摘野菜时,要留心周围环境,如果发现周围水源、土壤有被污染的情况,那里的野菜就很可能有毒,不能采。
责编:娄琦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