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阅读:“读书之城”的武汉样本
将近一年过去,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三镇街头立起;读书会,官办的和民间的,在每个周末四处开花,请来了全国的文化名人,汇聚起爱书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市民体验到阅读的便利和快乐,武汉一天比一天更显出大都市的气度。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示“读书之城”建设成就。
图书馆
24小时不打烊
去年底,武汉市第一批25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落成。
在有它之前,除非自拥书山,普通人的阅读难免不被节假日、被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所限。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出现,让武汉进入新的阅读时代——图书馆全年全天不打烊。
自助图书馆的“门槛”也变低了——不需要借书证,只需先后扫描二代身份证和一张余额100元以上的“武汉通”,图书借阅功能就开通了。这个“武汉通”,同时也是乘坐地铁、公交的“年卡”,现在,它有了在全城通借通还图书的功能。
这25座自助图书馆分布在江滩、大型社区、交通站点、中心公园、广场、医院、商场,都是人群最为密集的地方。等车时,候诊时,休闲时,公共书本触手可得。
2011年12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武汉要在5年时间内建成“文化五城”,打造文化强市。其中,建设“读书之城”,为“文化五城”之首,统率着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的建设。阮成发说,通过建设“读书之城”,要让“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
建设的首要之义,是做好硬件设施。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与布局,充分考虑到了民众的需要,从时间、空间、身份上,为老百姓提供了尽可能的读书便利。
自助图书馆运行两个月,许多读者通过微博、电话反映:想看到更多的文学书籍。武汉图书馆为此特地采购了多种中外名著上架。
城市管理者着力于满足市民的读书需求。这是一种充满文明意味的尊重。
根据“读书之城”的5年建设计划,到2016年,三镇将各建一个中心书城,各区至少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华书店,同时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社会专业图书馆为补充。届时,不管你身在何处,在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新城区步行30分钟,即可借阅图书。这就是武汉便利阅读的目标。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