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记者灾区报道遇塌方 夜宿灵关:水泥管中过夜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4-23 07:59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记者 潘红柳)因不断传来道路塌方消息,采访组夜进宝兴县城的计划只得取消,夜宿灵关镇成了唯一选择。

    傍晚6时多,震区的天阴沉沉地黑得有些早,还若有若无地飘了雨。在有临时电源和微弱通信信号的灵关中学发完当天采写的稿件,一位老者顶着近乎全白的硬发茬出现在我们面前。

    “忙完了吧,到我家吃饭去。”这次进川采访,沿路都有当地居民支锅架灶,见是外地来的背包者,无不挽留吃一口热粥喝杯热水,而且绝不收一分钱。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就一个回答:你们大老远来都是帮我们的,辛苦了。

    浓郁的川音如蜀山,耿介挺拔。

    不忍拂了老人的美意,几位同行一同来到老人支在灵关中学一角的帐篷之家。

    天已墨黑,借着远处应急电源依稀可辨这是个较大的家庭。两个半大小孩在床板上无忧无虑地自顾自戏耍。老人一边自述姓唐叫世仁今年六十五岁,一边张罗着让儿子快做菜。

    老唐讲,一家人都平安,自己救孙娃时右胳膊被砖砸了两下,“没事了”。老人说着还动了动胳膊。

    一小会儿,菜就上了小桌:一盘熏肉炒青椒,一盆四季豆汤,还有热腾腾的白米饭。唐老笑着看我们狼吞虎咽,又摸出瓶白酒。“驱驱寒,来一碗”。果然就是一只碗递到面前。

    分几口喝下老人家的土酒时,老人的儿子又炒起了菜,原来是两位没吃上饭的军人被唐家人请来了。您家哪经得起这样吃?我们拿出钱来,老人见状明显有些生气地讲:“不存在!不存在!”而当大家把从武汉带来的香烟送给老人时,老人才又笑了,说:“我们是朋友,这个我收下。”

    见同行者中有位女记者,老人又安排开了。“这女娃跟我侄女一家睡这个帐篷,你们跟我走”。

    拢起四位男同行,大家跟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往街上走去。走了约10分钟,在一排民居前赫然支好了两顶帐篷,唐老指着大的说:“你们四个挤一挤睡里面。那小的是人家的。”

    “那您睡哪儿?”见帐篷是支起的木板床,铺盖齐全,大家不约而同问起老人怎么样安身。老人乐呵呵地把我们引到约三米外的一孔水泥涵管前,借着强光手电,大家看到管子里铺了床旧絮,备了床水红被套的被子。

    “您绝不能睡这里。”看到老人为了让外乡人睡得更好,自己钻水泥管,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答应。最后,记者爬进水泥管扯起被子裹上,很快就睡了过去,根本没感觉到当夜两次较大的余震。

    醒来时天已放亮有沙沙的雨声在管外响着,钻出管子再打量,才发现这特别的“水泥屋”口径约一米,壁厚约十厘米,是常见的预制给排水管。

    正看着特别的宿舍时,旁边一条口径细一些的水泥预制管里,爬出了唐世仁老先生。他还是没舍得去挤睡在他床上的三位外地人。

    老人被地震摧残的屋舍就在支篷子的顺山路上,屋子还在建的过程中,已有了两层模样,老人一家住在已建起的二楼部分。“住不得喽,不过我们还可以建起”。

    一路逆青衣江而上,由芦山到灵关,如果没有地震,这里就是绝美的风景。一路穿越塌方带,一路看到有各种石材加工企业,这里出产漂亮的大理石。

    这场灾难,摧残了风景,摧残了石材场,却摧残不了比自然风景更美好、比大理石更坚强的人们。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