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国内产品功能落后 进口货占领残疾人用品高端市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5-19 08:59 来源:
【字体:

(长江商报消息)武汉43.8万残疾人中,有35万人有辅助器具需求。来自企业的市场调研显示,武汉市残疾人用品市场每年消费需求在7000万元左右,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国内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功能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盈利不大,而一些性能优越的进口产品,正在占领武汉高端残疾人用品市场。

  品种需求达上千个武汉仅200多种

  “未来5到10年,这个产业就会发展起来。”武汉太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超看好残疾人用品产业,他的公司正在黄陂的工业园内进行扩张。虽然目前盈利不多,但公司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罗永超解释,只有这样才有资本和外地企业竞争,在武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据湖北省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武汉市有残疾人口43.8万人,其中35万人有辅助器具需求。而每年享受免费辅助器具的残疾人只有4000名,剩下的残疾人都需要自己花钱购买器具。

  一份来自北京仁爱家和康复辅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爱家和”)的市场调研显示,保守估计,武汉市残疾人用品市场每年的消费需求在7000万元左右。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武汉残疾人用品品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江岸区市民肖先生右腿患有小儿麻痹,为了出门方便,他到一家假肢厂花3300元定做了一个支架,但用起来不舒服,找厂家退了货,“这个肯定是要配的,但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肖先生有点苦恼。

  武汉残疾人辅助用品资源中心主任周四红介绍,残疾人用品品种需求达到上千种,但武汉市场上仅有200多种,市场缺口较大。原因在于,哪种残疾人使用哪种器具,不仅残疾人不知道,生产厂家和销售企业也不一定知道。

  需求虽大,但有生产实力的企业少。在武汉,生产残疾人辅具用品的企业,规模稍微大点的也就4家左右,全省不到10家。

  仁爱家和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胡明皓认为,这与我国残疾人用品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一方面,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大众需求还是普及性产品,个性化产品只有少部分人用得起。

  调查数据显示,在湖北省内,城市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年人均收入为3917元,而一些好的残疾用品动辙上万元。国产厂家基本生产的都是普及性产品,在价格方面适合残疾人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企业能否盈利,与残联、民政等政府部门息息相关。胡明皓表示,仁爱家和全年的营业额有40%来自残联采购,而一些没有政府订单的企业,很可能上半年还在,下半年就破产了。

  “不怎么挣钱,生存下来有压力。”谈起武汉市残疾人用品市场,罗永超倍感压力。他的太升医疗器械公司成立于1993年,只做残疾人用品和老年人用品,主要生产轮椅,但目前靠老年人用品盈利。

  罗永超也想发展多种多样的辅具用品,但他说受到资金、厂房、技术等问题的限制,作为民营企业很难向这方面发展。

  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盈利不大

  国产助听器技术不达标被淘汰

  国内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外产品纷纷抢占市场。在汉口西马路助听器一条街上,分布着五六家助听器专营店,没有一家卖国产助听器。

  “我们的产品都是美国进口的,在武汉卖了十几年了。”丽声助听器一工作人员称,武汉正规的助听器专卖店都卖进口品牌,国产品牌技术不过关,对人听力损伤巨大。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国产的助听器一个也就两三百元,而一个普通进口耳背式助听器,价格约为2000元,贵的要三四万元,“基本上每天都有人来买,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上千个。”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武汉的助听器市场几乎由6家跨国企业垄断,这些企业包括德国西门子、瑞士峰力、丹麦瑞声达、丹麦奥迪康、丹麦唯听、美国斯达克。

  “助听器行业是一个产品创新程度和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几乎每两年就会进行一次产品更新,国产助听器在技术创新上跟不上国际市场步伐而逐渐被淘汰。”一家专营西门子助听器的工作人员认为,国内企业和政府不重视这个领域,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垄断。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