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江夏大花岭村书记林锋勤:"借地修路"让村庄变了样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6-20 05:20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江夏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大花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锋勤 记者刘斌 摄

  前往江夏大桥新区大花岭村,得经过一条3.5公里长的道路,昨日,记者乘车穿行在这条路上,两旁可见整齐的小区和完备配套社区。10年前这条路杂草丛生,一下雨就布满泥泞。一条路的变迁,反映的是大花岭村的10年蜕变。而这背后的“魔术师”,正是江夏大桥新区大花岭村党委书记林锋勤和他率领的村党委成员。

  上世纪90年代,曾是江夏区镇办企业厂长的林锋勤开始担任大花岭村支书。这个村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村民年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当时,进出大花岭村公路不通,村民要出去只能靠走或骑自行车。2002年,林锋勤琢磨着要发展村里经济,首先得便利交通。他集合村民连开三天大会,向村民借地180亩,修建从武纸公路直达汤逊湖边的公路。

  “借地修路”是个新鲜主意,能不能办成林锋勤心里也没谱。当时,每亩地补偿到账2000元,村里承诺剩余的以后补齐。村民们早就想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很配合。不到半年,耗资200余万元的公路就建成。

  有了公路,林锋勤就开始率领村委一班人专心搞发展。2003年,他得知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和武汉东湖学院需要搬迁,便主动多次上门找对方洽谈,终于,一期投资达10个亿的两所院校落户大花岭村。

  村委有了盈利,林锋勤首先按照承诺,补齐了村民的征地余款。2005年,他又成立了拥有建筑、物业等近十个子公司的武汉大花岭集团并担任董事长。如今,集团拥有总资产5.5亿元,年实现利税3207万元。

  经过双向选择,村民们多被安排在集团下属企业工作。今年48岁的刘金喜就是其中一员。

  刘金喜是大花岭村的老居民,现在在大花岭物业公司做电工。2003年修路前,他们一家兄弟5户挤在100余平方米的土屋里,林锋勤带着村干部找上门,跟他谈起借地修路的事。刘金喜一家9口,向村里借出了2亩地。

  集团下属的物业公司需要一批技术人员,林锋勤和党委一班人一琢磨,花6000多元钱,把刘金喜等3个村民送到武汉供电局下属单位学习电工。“过去种田,一年才几千块,现在拿工资,还有土地分红。”刘金喜说。如今,他们一家人年收入近10万元。

责编:DH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