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外地冷饮品牌高歌猛进 “武汉造”味道在夏日渐逝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7-10 08:09 来源:
【字体:

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武汉人爱吃的冷饮(资料图)

(楚天金报 文/本报记者彭鹏 实习生郭倩芸)又到了一年冷饮热卖季。火炉武汉,历来就是华中冷饮市场的主战场。近几年,定位高端的现做冰淇淋品牌加速在武汉开店,蒙牛、伊利、和路雪等大众冷饮品牌也铆足了劲争抢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有着物流快、运费低等优势的汉产冷饮,却难觅踪影。汉产冷饮为何被外地品牌挤出了市场?有无重振雄风的可能?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汉派冷饮非死即藏

  “外来和尚”一统江城

  42岁的老武汉人杨玲回忆,上世纪90年代,她隔一段时间就去批发一些五丰杯、美怡乐的脆皮蛋筒和美登高的红豆沙、绿豆沙,还有一种菠萝冰棒这一类汉产冷饮回家来吃。如今,这些牌子再也买不到了。

  6月27日,记者在市面上的小杂货店以及大小超市看到,放置冷饮的冰柜里大多是蒙牛、伊利、和路雪和光明几个品牌,价格从每支1.5元到10元不等。当记者询问有没有“五丰杯”时,店老板说:“都是十几年前的牌子了。不光是五丰,还有美怡乐,早在四五年前就停产了。”

  高端冷饮也逐渐在形成一支生力军。这类冰淇淋主打“现做”概念,产品卖价大多在20元到30元左右,高的卖到数百元。其中,哈根达斯已经入驻武汉多年,率先将“冰淇淋堂食”概念引入武汉,培养了一群消费者;近几年表现最猛的,非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冰淇淋零售商DQ冰雪皇后莫属,该品牌以加盟形式,快速在武汉开出30多家连锁店。“早些年汉产冷饮其实是很风光的,不仅辐射周边省市,有的还进入了东北市场。”武汉食品营销专家査钢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市场上五丰、美登高和美怡乐三大品牌几乎瓜分了武汉市的冷饮市场。其中,“五丰杯”最辉煌的时候,一年可卖出400万到500万支。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1997年伊利等外地强势品牌陆续进入,三大本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没落。如今,武汉美登高早已关门走人,其厂址已作他用。湖北美怡乐也在2005年停产,此后一段时间市场上供应的美怡乐为湖南产。 2003年初,伊利租下五丰公司的生产线,没过两年,厂名就更换为武汉伊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少数从五丰出来的老员工曾在几年前用五丰牌生产冰淇淋,不过,多是委托外地厂家生产并贴牌。直到2011年5月,五丰停产,最后一个武汉造冷饮品牌彻底消失。

  产品单一 各自为战

  武汉牌遭遇“强龙压地头蛇”

  记者采访中发现,武汉本地的食品行业,除热干面外,酸奶、速冻水饺、汤圆,几乎都跟冷饮命运相同,被外地品牌挤出了本地市场。本地品牌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为何遭遇强龙压地头蛇的命运?

  武汉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岳以干透露,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武汉的冷饮市场是众多冷饮企业争夺的主战场。每年,冷饮的市场销售额呈现20%的速度增长,即便是在武汉品牌缺失的当下,仍有近30个品牌的冰淇淋厂家争抢武汉市场。

  本土冷饮企业被外地品牌抢占地盘,最主要原因是自己被市场淘汰。不难看到,大品牌冷饮品种丰富,每年不断出新,比如伊利冰淇淋产品包括巧乐兹、冰工厂、伊利牧场、佰豆集等四大子品牌,产品涉及巧克力类、牛奶类、水冰类、豆类等高达100多个品种;蒙牛在冷饮销售高峰的6月到8月,几乎每周都有新品推出。可武汉本土冷饮却总是一副“老面孔”,“五丰”冰淇淋杯不论从口感、样式或价格,既比不过伊利“巧乐兹”,也比不过和路雪“可爱多”,结果只能被市场无情抛弃。

  此外,武汉的品牌不仅规模小,而且各自为阵,各种经营成本很难降下来。而蒙牛、伊利这样的集团公司利用资源优势,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薄利多销,逐渐在价格上胜过武汉本地品牌。

  重生产不重渠道

  外地冷饮品牌乘虚而入

  “原来的汉产三大品牌五丰、美怡乐、美登高,当初几乎都有外资背景在企业中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外资抽离后,资金链跟不上,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武汉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岳以干认为,本土品牌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大多只做上游的生产加工,不重视下游的渠道建设,这让“重渠道”的外地品牌钻了大空子。

  伊利冷饮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伊利冷饮早在1997年就正式进入武汉市场。他回忆,进入之初,武汉市场小厂家林立,主要以美登高、五丰以及武汉冷饮二厂生产的冰淇淋为主。为了与本地品牌一争高下,公司先后在武汉市场投放了1.5万台终端冷柜,零售网点覆盖了市内大街小巷,方便大家随时随地地购买伊利产品。

  蒙牛的套路也是一样。2001年进入武汉市场后,利用“蒙牛”品牌影响力,在终端大规模投放冰柜,紧密联系超市等渠道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

  周边建生产线

  圈地跑马拉低成本

  “伊利、蒙牛、和路雪三大品牌,目前的市场份额各占25%左右,几乎瓜分了中低端冷饮市场。在占领渠道之后,他们又开始在湖北周边建厂降低营销成本。”食品营销专家査钢分析,冷饮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就近建厂,在一个特定运输半径之内销售,否则成本就很高。

  在站稳脚跟后,2003年,伊利冷饮在武汉投资建立了伊利冷饮武汉工厂,2006年又投资6.5亿元在黄冈市建厂,在武汉建立冷饮直营配送站,并在武汉仁和冷库设立了大型的冷藏分仓,通过专用冷藏运输车辆将产品运送到武汉市各大配送站。

  蒙牛乳业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蒙牛品牌2001年进入武汉。一开始,进入湖北的冰淇淋产品基本采取省市代理,从内蒙古用汽车运输或火车运输送达,成本相当高。2003年蒙牛在当阳建厂并成立蒙牛当阳公司后,实现地产地销。

  而汉产三大品牌五丰、美怡乐、美登高,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开拓市场、完善冷链设施等都无从谈起。

  武汉牌要不要保

  政府鼓励市场决定去留

  从速冻汤圆、水饺到酸奶、冷饮,每一次“武汉牌”的倒掉都让武汉人惋惜不已。对于本土品牌的保护,曾有专家建议,一个品牌的创立不容易,何况武汉地方品牌冷饮有过辉煌,政府应该出台本土品牌保护措施,让其能够延续下去。“市场经济时代,一切由市场说了算,不要一提本地牌子垮了就去保。”武汉饮食服务管理处负责人龚新华指出,政府完全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决定去留。事实上,随着外地冷饮巨头抢滩江城,武汉冷饮市场的蛋糕被做大了。本地品牌应该从垮掉企业身上找教训,如何更新产品,更顺应市场的需求。产品一旦热卖,必然可以吸引风投,这样,资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责编:娄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