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客”从农村来看父母 爸妈太忙只能“二次留守”
夏梓乐(右一)和两个小朋友在技师休息室玩手机。记者熊波 实习生王卓 摄
(武汉晚报)每年暑假,武汉都会迎来许多特殊“小过客”,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为的是和父母短暂相聚;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满怀着思念,从农村来到城市开始暑期“新生活”。其实这“新生活”不过是可以早晚见到爸妈的“二次留守”。
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他们过得好吗?一周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走近“小候鸟”,倾听他们的故事……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晴
阳台上的“留守”暑假
天气预报当天的最高温度是37℃,下午,我来到位于江夏庙山新村的小爽家里。
面前的小爽是个腼腆的男孩,高高瘦瘦,可能是不熟和戒备,他话语很少,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回答也只是简单的几个字。
小爽的家租住在庙山新村一栋私房的顶楼,烈日炙烤,顶楼闷热似蒸笼。屋里很简单,四面就是简单刷了一道灰的水泥墙壁,破旧的桌子,一台简易小风扇,周围零散地堆着些杂物和衣服。
小爽的父母长年打工早出晚归,没有时间陪儿子。刚读完四年级的小爽每天只能在家做暑假作业,看电视,更多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到阳台上玩耍。这里比房间宽敞,偶尔还有一丝风。
这个不足1米宽的阳台并没有任何安全防护,对于小爽来说,却是他最好的乐园了。他说:“常常一个人在上面玩,看着爸妈回家的方向。”比起老家,他还是更喜欢武汉,“虽然这里热,这里房子比老家狭窄得多,这里没有许多小伙伴,但是爸爸妈妈在这里,就这一条理由超过所有。”
这是整个下午小爽说得最长的一句话,记者不由得泛起一阵心酸。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晴
菜摊上的“留守”暑假
遇到小聪纯属意外。上午11点,我到汉口球场街有个采访,经过解放南路菜场时,顺便想进去买点吃的。经过一处肉摊时,我被摊内一个大眼睛男孩吸引住。男孩八九岁,正拿着手机打游戏,周围的一切喧嚣似乎都与他无关。我在摊前停下脚步:“这个孩子是我要找的留守儿童吗?”我正想着,孩子抬头看了一眼,喊旁边的妈妈:“妈妈,过来一下。”
一个30多岁的女人过来招呼:“要什么肉?”我说:“我先看看。”女人忙着招呼其他客人,我和孩子攀谈起来。
“打什么游戏啊?”
“保卫萝卜。”
“啊?我也喜欢玩这个游戏,你打到哪一关了?”
提到游戏,孩子兴奋起来,递过手机骄傲地给我看他的成绩,他的级别已经很高了,看得出他经常玩。
他告诉我他叫小聪,8岁,在模范路小学读书,马上就读4年级了。他的老家在江西,和其他的“小候鸟”相反,他是平时在武汉借读,每年暑假就回江西的外公外婆家。今年妈妈没让他回去,说是外公外婆年纪大了,照顾他太辛苦。
这个暑假他只能在出租屋睡觉,做作业,实在没地方玩,就到菜场帮爸妈守摊。如今,他也记得几种肉价了,妈妈忙不过来时,他偶尔也能帮一下忙。
“你会算价钱吗?”
“直接按秤就会显示价钱,不用算。”小聪一本正经地“教育”记者:“这你都不会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