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二环以内将不再新建大医院 鼓励国际资本办医院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8-15 07:10 来源:
【字体:

(武汉晨报 记者朱凯 实习生张佩)今后,我市二环以内地区原则上将不再新建大型公立医院。中心城区若需新建医院,政府不再投入资金,而以社会资本为主。

  昨获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武汉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我市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

  此外,我市还将鼓励6个新城区的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发展成为三级医院,并建成本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鼓励优质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举办高水平、高技术、大规模的专科医疗服务机构,优先支持举办康复、护理、老年病、精神及儿童等特色医疗机构;全市不再审批20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和100张床位以下的专科医院。

  据介绍,目前,我市医疗服务设施在空间布局上三镇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汉口和武昌;主城区与新城区分布不均衡,90%以上集中于主城区,外围新城区较为缺乏;近6年医疗设施建设以原地改、扩建为主,新建占比不足20%。构成比例上,存在“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皮肤、整形等营利性专科医院多,老年护理、康复、心脑血管等公益性专科医院少”、“城市医疗资源多,农村医疗资源少”等结构性失衡问题。

  此外,我市公共卫生设施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医疗急救设施仅1所、采供血设施2所、精神卫生设施1所,东西湖、蔡甸、汉阳、武汉开发区缺少妇幼保健院,江岸、青山、汉南、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缺少疾控中心,全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缺口较大。

  规划提出了要总体形成“1+3+6+6”的空间布局——

  1个功能提升区:即二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重点扶持同济等10家医院,通过改扩建方式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优势学科群的龙头名院。

  3大医疗集聚区:光谷国际医疗城以光谷生物城建设为核心,打造集专科治疗、医学中心、产业研发、医学教育为一体的国际医疗城;后官湖国际健康城以同济健康谷为抓手,打造集医疗保健、养老康复、残疾康复、健康体检为一体的国内高端健康产业服务基地;盘龙城国际疗养城以自然、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集度假疗养、康体健身和国际美容为一体的国际疗养城。

  6个培育拓展片区:后湖、古田、四新、南湖、鲁巷和杨春湖等重点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提升若干居住新城区医疗服务水平,适度增设大中型综合和专科医疗卫生机构。

  6大重点发展区:六个新城区每个至少各建设1家高标准的三级甲、专科医院,结合新城中心进行建设。

  在医疗机构设置上,主城区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规划新建13家综合医院,改扩建22家综合医院,保留22家综合医院;新城区每个区规划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专科医院。

  同时,原则上一个街道或每3~10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圈;在社区服务中心范围覆盖不到的区域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按照一乡一院的要求,每个中心镇至少规划一所乡镇卫生院;行政村按照“一村一室”的要求设置村卫生室,在3000人以上的中心村设置中心村卫生室,满足农村居民30分钟到达的要求。

  在公共卫生机构设置方面,全市要形成一个急救指挥中心,中心城区在汉口、武昌、汉阳分别设置一个急救分中心,在每个新城区设置一个急救分中心,在城区设置66个急救站点;改扩建现有武汉血液中心,新建武昌、汉阳血液站,合理布局固定采血屋和流动采血点。

  该《规划》确定,二环以内的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大中型医院,至2020年,二环以内新建5所、改扩建同济医院等14所、保留市普爱医院等15所。

  二环和三环之间适度新建大中型医院,主要在后湖、古田、白沙洲和杨春湖等地区新建8所、改扩建武东医院等8所、保留普仁医院等7所。

  鼓励各新城区至少建1所三甲综合医院和1所三级专科医院。结合新城中心、组团中心分别新建37所、改扩建2所、保留2所。

  至2020年,规划中医医院15所,其中新建市中医医院四新分院等5所、改扩建省中医医院等5所、保留市中医医院等5所。

  至2020年,规划专科医院33所,其中新建22所、改扩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3所、保留市结核病防治所等8所。

  责编: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