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引风进城划出“最严控制线” 将上升到法律层面
(长江日报)入伏以来,高温似乎在进行一场比赛,“烤”问之下,城市规划领域的工作者们试图通过给城市问诊把脉,开出一剂“风道”良方,风从哪来,如何引风入市呢?昨日,记者探访风道之一的梁子湖区域,解开答案。
昨日,在江夏梁子湖北咀,武汉“风道”口十分开阔 记者 高宝燕摄
梁子湖绿楔引来穿堂风
昨日,市内中心城区高温达到37℃,位于梁子湖边的北咀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记者刚一下车就感到阵阵凉风拂面而来,村口三五人围坐着打着纸牌、喝着清茶。
“坐在外面不热吗?”“不热,这里风大,比屋里还凉快。”带着孙子在家门口乘凉的田慧萍称,入夏以来就没开过空调了,晚上村民到湖中游泳,能一夜清凉睡个安稳觉。
村民舒明松称,这里确实比市中心凉快,附近的梁子湖沙滩浴场,每天都有人驱车前来游泳、钓鱼。
随记者一同到现场的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介绍,梁子湖生态绿楔是武汉规划中的6条风道之一,北咀村就位于这条风道上。这股凉风由梁子湖水系牛山湖、豹獬湖通过龙泉山风景区,穿过中洲岛、栗庙岛到达汤逊湖,随后进入东湖风景区,经水果湖进一步向武昌主城区挺进。
谋划6条风道搭建城市冷桥
2004年,编制《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时,提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结构,利用武汉市6片放射型生态楔形绿地,形成6条风道,为城区引风送凉,搭建了贯通城市内外的“冷桥”。
市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处长殷毅称,这6条风道分别为后官湖生态绿楔、府河生态绿楔、武湖生态绿楔、大东湖生态绿楔、汤逊湖生态绿楔、青菱湖生态绿楔。
武汉夏季主刮东南风,梁子湖这条风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水果湖与沙湖之间的建筑密度较低,为的是让风经水果湖、沙湖直抵长江。
资料显示,六大生态廊道构成的“风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它能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武汉在国内率先为城市划出风道和生态走廊、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尝试,被国际规划界评价“具有全球示范效应”。
保护风道上升到法律层面
“生态规划的步伐不仅止于此,如果没有落实,只是纸上谈兵。”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如何最严格地保护风道,武汉在探索自己的路子。
风道的基础是保护生态,而城市发展的诉求强烈。为保护城市风道不被侵占,市规划局专门邀请了世界城市风道研究专家和武汉大学等本地机构合作,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城市风道规划管理研究”,试图以科学的方法及先进的技术,为城市构造穿堂风。
更为严格的是今年颁布的《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生态控制线”单独划出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4类项目进入,避免高楼阻挡风道。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已通过政府令和人大议案,走上了法律层面,这一举动在全国领先。
责编:娄琦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