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当家塘”成武汉抗旱“顶梁柱”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08-17 06:29 来源:
【字体:
(武汉晚报)高温范围在缩小、强度在减弱,但旱情仍在发展。15日,武汉中心气象台有史以来第一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在当天的探访中,记者发现,在抗旱一线上,各村的“自家塘”、“当家塘”有的蓄水丰盈,有的几近干涸。2011年底,湖北省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挖塘清淤,时隔一年多,那些曾经挖过的水塘,在旱情来袭时发挥作用了吗?带着疑问,本报4路记者昨天再次前往各新城区,探访历年来旱情较为严重的村庄。

    “当家塘”为“水源孤岛”浇清凉

    探访地点:新洲区邾城街铁衖村

    讲述记者:翟兰兰

    “今年终于不再操心灌溉的问题了!”昨天,在新洲区铁衖村的田埂上,67岁的村民方金伢欣慰地告诉记者,他的14亩地里,棉花正常生长,中稻按时接穗,再过几天就能收割了。

    铁衖村年年干旱,今年又是旱情重区,为何?该村的村支书陈新望说,铁衖村位于邾城的东北部,属于岗地,海拔比西南部高出约50米,水很难抽上去,“我们成了个‘水源孤岛’,年年都是抗旱的‘老大难’,‘挖万塘’后,情况才慢慢缓解”。

    塘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昨天上午,记者找到了该村最大的一个塘——“方大塘”,面积65亩,因其重要性,俗称“当家塘”,塘里水量充足,几头水牛正在塘边饮水,塘里的水正向附近的稻田里灌溉。“这片稻谷再过3天就可以收上来了”,一位村民指着结满稻穗的稻田说,这是最关键的时候,要不是及时灌溉,庄稼就要死了。

    塘里的水从哪儿来?陈新望说,一方面是雨水,一方面从河里引水灌塘。

    方金伢说,过去的方大塘就是个小水池,全是淤泥,没什么用,前年“挖万塘”时清淤扩容之后,成了一个蓄水池,为旱期准备了珍贵的水源,前年旱灾,他家庄稼减产40%,今年灌溉到位,损失应该基本可避免了。

    “今年全村的19个塘蓄了30万方水,目前还剩一半,再坚持半个月应该没问题,”陈新望说。

    据了解,去年整个新洲区共清淤扩容了4975个塘,增加蓄水量1500万方,确保每个行政村一个“当家塘”,每个组一个小塘,每个塘都有责任人盯守。

    8亩水塘拯救了200多亩水稻

    探访地点:蔡甸区张湾街官塘村

    讲述记者:史凤玲 李元

    “以前靠天收,现在总算有了保障。”看着这眼前15亩左右的周庄水塘,余志雄在烈日下颇感欣慰。余志雄是蔡甸区张湾街官塘村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2011年全村在“三万”活动中,将以前固有的13个塘堰都进行了挖深加固拓宽,周庄水塘便是其中一个。

    余志雄介绍,周庄水塘以前不足8亩大,投入十几万元进行整改后,在此次旱灾面前,拯救了200多亩水稻。目前这200多亩水稻已全被灌溉过一遍,周庄水塘仍蓄有3米多深的水。在此前,这200多亩水稻仅靠天收。

    而记者走访整个官塘村,发现“三万”中所惠及的13个塘堰,全部都有蓄水,其中“当家塘”官塘蓄水有4米深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个“当家塘”不仅能灌溉300多亩水稻,还是官塘村的污水处理池。

    “既环保又解决水源问题,还是一道风景线。”张湾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朱怀松表示,官塘此举值得推广。

    “自家塘”派上了大用场

    探访地点:黄陂区祁家湾送店村

    讲述记者:查锴

    我碰到高明星时,他正扛着锄头从田里上来,站在田埂上望着地里的庄稼,他的心里很是焦急。高明星是送店村的村支书,他面前的这个堰塘水域面积曾有16亩,但如今塘底仅剩一汪池水,死掉的蚌壳三三两两的落在塘底龟裂的土地上,“这些水不能再抽了,否则三五桶就打完了。”

    送店村位于黄陂高干渠的最末梢,从梅垸泥泄下的水流到这里,中途要经过很多村湾。所以,一旦送店村遭旱,这个“自家塘”的顶梁柱作用就尤为显现。从7月下旬开始,送店村没有降过一次雨水。8月初,村民们用自家的水泵开始从“自家塘”抽水,用来浇灌地里的水稻。

    高明星说:“真是多亏了这个水塘,在前年的‘三万’活动中,进行了挖大加深,水域面积也扩大到了16亩。这次它足足坚持了半个月,给1200亩庄稼‘解了渴’。”据了解,送店村一共有2100亩庄稼。

    近期,梅垸泥水库加大了出库流量,但是流到送店村的水还是杯水车薪。好在送店村与另外几个村共用的一个水塘还蓄满了水。前天,几个村子一合计,给水塘旁的机站装上了数千瓦的水泵,准备放水到灌溉渠里,以缓燃眉之急。

    堰塘清淤扩容让九成田地不渴

    探访地点:江夏区山坡乡大咀农业村

    讲述记者:谢东波

    “如果没有堰塘帮忙,我种的庄稼估计都干死了。”看着汩汩的清水从堰塘流入水田里,村民刘丑汉满脸笑容。

    56岁的刘丑汉是江夏区山坡乡大咀农业村柳家湾村民,他种了旱地8亩、水田9亩,种植水稻、玉米、花生、芝麻和油菜等作物。尽管今年旱情比较严重,但因为田地附近有储水堰塘,可以直接用水泵从塘里抽水,他并不担心缺水的问题。

    大咀农业村位于江夏山坡乡西南边,地势比较高,以往出现旱情时受灾都比较严重,但今年这里却受影响比较小。该村村支书曾春英介绍,今年上半年雨水还算多,村里十余口堰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经历前几年的“三万”活动后,很多堰塘淤泥被清走,容量增加了不少。

    记者走访发现,大咀农业村的熊李湾、柳家湾等地,水田里基本都有水,旱地里的作物也鲜有枯萎发黄的。“村里水田、旱地有近2000亩,现在90%都不缺水了。”曾春英说。

    山坡乡先锋村、和平村等,“三万”活动时清淤扩容的堰塘,在今年的抗旱中同样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山坡乡水利管理站站着陈洪胜介绍,目前全乡的新旧堰塘加起来有1151口,平均每个塘的容量为3000立方米,理论上每口塘能灌溉15亩田地。

责编:江尚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