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饮料大到地铁 工业倍增催生众多“武汉造”
2011年初,武汉市提出“工业倍增”计划,并将其纳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武汉工业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武汉造”。普通老百姓也都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武汉造”带来的便利和实惠,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我是武汉人”的骄傲和自豪。
吃的粽子月饼 喝的大牌饮料
大多贴着“武汉产”标签
昨天下午,在中百仓储购买饮料的谢女士看到,货架上的各种饮品,产地是武汉的可真不少,茶饮料、碳酸饮料、咖啡饮料、乳饮料等,应有尽有。“这些年我们家喝的饮料,基本都是武汉产的。”谢女士说。
中百仓储饮料买手万莉昨天告诉记者,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大牌食品企业都在武汉建有生产基地,目前,汉产饮料在超市饮料品类的销售占比80%,每年销售增幅在10%-20%。
除了外来建厂的大牌食品企业发展迅猛,武汉土生土长的老字号食品企业,也重新焕发青春,在超市的销售比例逐年扩大。以节令食品为例,本地超市里,汉派粽子的市场占有率已从原先不足10%扩大到超过50%。今年中秋前后,汉产月饼抢占了80%的武汉市场,这是前几年不可想象的事情。
与此同时,五芳斋、扬子江等老字号近年来纷纷触网,发展电子商务,在网上卖粽子、卖月饼、卖汤圆等,丰富销售渠道,打开了全国市场。
汉产女装产销量全国第一
顾客夸“汉工场”时尚又实惠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汉工场”服装品牌总经理黄建华没有休息,正忙着与客户沟通,谋划发展计划,“近两个多月来,汉工场的销售每月递增30-40%,”黄建华信心满满的是,下一步,还要拓展汉工场的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汉工场”并不是哪一家武汉服装企业的品牌,而是10多家武汉知名服装企业一起打造的。是在武汉服装企业最优质的产品中,精选出当季最时尚、最能展示武汉服装魅力的产品,比如,元田的长裙、合荣的棉服、太和的外套等,统一贴上“汉工场”牌子,集合武汉服装企业的整体力量推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并与国际接轨。
今年9月,“汉工场”的首家集合店,在汉阳沌口经开万达广场开业,在这间约5000平方米的“超级服装店”里,每件上架服装都贴着武汉制造的标签,有着一个统一的名字“汉工场”。
昨天,市民叶女士和闺蜜,在“汉工场”店里逛了一两个小时,离开时,每人都拎着大包小包。叶女士说,与前几年相比,汉派服装变得更时尚了,款式、版型有了大牌水准。
今年10月,武汉市首次将以服装为代表的时尚消费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计划2016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市长唐良智在多个场合强调,服装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武汉服装企业要有品牌意识,要敢于创新,做自己的设计,创自己的品牌。
黄建华说,转型后的汉派服装走上了复兴之路。目前,武汉有1600多家服装企业,从业人员40万,产值达400亿元,女装产销量全国第一。“汉工场”就是要解决研发和渠道的问题,汉派服饰企业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转为抱团闯市场,要打造汉产的ZARA、H&M。
“武汉造”无障碍公交车
帮残疾人实现了“远游梦”
家住光谷一路魅力之城小区的阎兆洋,昨天在徐东大街办完事,坐上一辆709路公交车回家。他是一个“巴士迷”。据他盘点,武汉街头的公交车各有特点和奥秘。像709路,车辆烧的是天然气,很环保,割掉了“黑尾巴”;7路电车,配了几台新型纯电动车,“辫子”不挂在电线上也照开不误,解决了线网一停电,老式电车就“趴窝”造成路堵的问题;537路,车门装有活动伸缩铁板,拉出来架在地上,可供轮椅自由上下,叫无障碍公交车,是方便残疾人乘车的人性化设计……令他颇为自豪的是,这些车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武汉造”。
今年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武汉阳光爱心志愿者服务小组给537路车队赠送了一面锦旗,感谢车队对残疾人出行的帮助和关爱。阳光小组的创办人陈利民自幼高位瘫痪,轮椅与他终身相伴,是537路使用的“武汉造”无障碍公交车帮他实现了“远游梦”。
这些“武汉造”公交车由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年产能达1万台客车,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条件最先进的客车生产基地。今年5月开通的新洲邾城至汉口新荣村城际公交一体化专线,就选配了“武汉造”LNG(液态天然气)公交车上线运营。
如今,武汉300多条公交线上,都有“武汉造”公交车在奔忙。太原、西安、南京、包头等全国90多个城市以及泰国、缅甸、孟加拉、秘鲁等国,都有“武汉造”公交车在奔跑。
汉产轿车车型多达20个
年产量将达300万辆
“赶在明年春节前选购一辆车,到时候串门、出去玩方便些。”昨天,在汉阳区龙阳大道神龙鸿泰4S店样板站,市民王勇从汉口赶来提车,他买的是东风雪铁龙最新C4L轿车。
翻开武汉造车史,东风雪铁龙就是武汉汽车“第一品牌”,也是武汉造车的缩影。
武汉汽车制造业是以加速度在前进着。随着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陆续落户武汉开发区,成为全国最大造车单一开发区。
三大整车厂在武汉跑马圈地,神龙完成三个工厂,年总产能达75万辆,东风本田完成两个工厂,年总产能达48万辆,东风风神第一工厂步入正轨。
神龙汽车公司今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已达到500276辆,同比增长25%。创造了汉产汽车单个车企的销量新高。
东本依靠CRV、思域、杰德等也是一举成名,成就中国第一SUV,今年总销售量将突破30万。
东风风神虽然起步较晚,年销量却已突破6万辆。
三家企业有车型20个,如果并排摆放,如同一个迷你车展。
更令人惊喜的是,上海通用武汉工厂正在建设,东风雷诺也将在武汉开发区黄金口工业园开工。武汉将年产车量30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汽车第一城”,成为在“工业倍增”计划指导下开出的最绚丽的“武汉制造”之花。
记者符樱 胡蝶 左洋 戴红兵 通讯员张凤华 郝倩文
【开栏的话】
一年前,举世瞩目的十八大胜利举行,全民小康、收入翻番、美丽中国、中国梦……这些热词成为百姓热议的焦点;而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勾勒了中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
一年来,武汉市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治庸问责、工业倍增、城管革命……这些大手笔推动着“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建设,并且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领域展开了先行先试。
从今天起,本报开辟“武汉这一年”专栏,回味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放飞复兴大武汉的蓬勃希望。
责编:田静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