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为市民一种生活和习惯
(长江日报 记者黄征 通讯员魏丹 肖捷 殷博先)2012年4月1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和市长唐良智,在汉口解放公园携手开启了“读书之门”——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启动。阮成发说,要让读书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让随处可见的读书人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
1年多过去了,我市各级图书馆的软件、硬件不断完善,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人性化。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这里读书、学习,经常去图书馆甚至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昨日,本报记者走进武汉图书馆、武汉少儿图书馆和部分城区图书馆,探访了读者在图书馆的一天。
武汉图书馆:开馆前20多人排队
上午8时30分 20多人排队等候开馆
昨日上午7时50分,刚下夜班的保安王师傅吃完早点,从汉阳搭公交车赶到武汉图书馆,成为第一个在门口等待进馆的人。他说:“我打工的地方只有两份报纸。图书馆里的报刊多,还免费提供饮水,周末到图书馆看报是我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
8时30分开馆时,记者看到,门口有20多人排队。馆长李静霞说:“今年暑假排队一直排到围墙外面。”
家住汉口花桥的胡学胜,昨日一早先去超市买菜存进储物柜,再步行到图书馆做“寿县研究”。“安徽寿县是我的家乡,我差不多每天上午都来图书馆。中午回家时,我再顺路到超市把菜带回去”。
上午9时40分 从电子借阅机下载新书
22岁的汤聪是一家物流公司人事主管,上午9时40分来到武汉图书馆。“我喜欢在这里看不花钱的纸质书,感觉就像用精美的盘子品尝美食”。
汤聪忙碌时也用手机看书、看新闻。他在一楼大厅发现了一台新设备——电子借阅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国最先进的电子借阅机,头一天晚上刚装好,可以免费下载电子书。这里面有2000多本新书,以后每月更新100本。”
汤聪在手机上用读者证登录“武汉图书馆”,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了一本《理念决定成败》。
今年,武汉图书馆提升数字图书馆建设。其中,“数字资源免费获取”集合了百万册电子图书、8300万篇中文报纸文章、2万多集学术视频,持证的读者可免费浏览下载。
武汉图书馆网站第六次改版,日均点击率2.1万次。
上午10时15分 “武图市民学堂”开讲
上午10时15分,“武图市民学堂”讲座在多媒体视听室开讲。主讲人秦瑛是北京一位数据库工程师,他为十多位读者介绍“移动图书馆”的运用。
“武图市民学堂”是今年4月开办的,分虚拟和实体两种,全免费。在虚拟学堂,读者可享受5000位名师的10万集授课视频,还能参加小组讨论。而实体课堂的主讲老师,则是根据市民关心的话题在读者中招募的。中学教师彭江帆主讲的“怎样说好普通话”、医疗气功师马武军主讲的“手与足的养生”等讲座,都颇受欢迎。
每周六的“名家论坛”,请名人开讲座,已成了武汉图书馆的品牌。
下午1时45分 母女俩自带午餐一起学习
一楼自习室是读者最多的地方。下午1时45分,北湖小学数学教师宋俊吃完自带的午餐,喊醒了午休的女儿,母女俩打算待到傍晚6时再回家。宋俊说:“女儿在家写作业老爱磨蹭。1个月前,我特地在每个星期天带她到图书馆感受一下别人是怎么学习的。现在,她的坏习惯改掉了不少。这里很安静,我也能备课、看书。”
本月起,每周日下午2时至3时,青少年阅览室举办“e视界——青少年科普季活动”,每次放一部科普影片。昨日播放的是《如何成为宇航员》,吸引了百余名小观众。
晚8时27分 最后一名读者离开图书馆
武汉图书馆闭馆时间是晚8时30分。直到晚8时27分,最后一名读者刘女士才收拾好自己的手提电脑,走出自习室。她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常来图书馆,看看书,‘充充电’”。
昨日,武汉图书馆共接待读者4900余人次,外借图书2780册次,另有500余名读者参加各种活动。
截至上月,该馆今年接待读者1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万人次;网站点击量约760万次,是去年的7倍多;举办各类读者活动231次,其中“名家论坛”等公益讲座70场。
(责编:王海)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