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老气象员除夕不回家 冬天铁桶装雪花夏天数雷电
(楚天都市报)春节日益临近,很多市民开始密切关注天气,既期待武汉今冬第一场雪营造节日氛围,也担心冰冻雨雪影响假日出行。
在东西湖石榴红村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52岁的气象员戴丽萍和同事们,负责提供数据给气象专家分析预报本地天气,同时记录每年第一场雪、第一声闪电等标志性的天气事件。
作为武汉年龄最大的一名气象员,戴丽萍与天气打了30年交道,有时除夕夜也在野外观测点度过。也许,她会是第一个知道2014年第一场雪的那个人。
凌晨起床放氢气球收集数据
12日凌晨00:30,很多人正沉浸在睡梦中,戴丽萍已经起床披衣走出宿舍,在气象站大楼前的空地上,她和同事把测量仪器绑上氢气球,缓慢地释放到离地面30米的高空。
“氢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后发送数据给地面雷达,工作人员就能获得大气各高度上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信息。”戴丽萍说,这样的工作一天要做三次,早上7:15,傍晚19:15和深夜1:15,每次探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
相比之下,这种高空探测还算轻松。遇到下雪、冰雹或者暴雨、闪电天气,戴丽萍会迅速冲出办公室。“能见度、云层和天气现象是必须人工监测和记录的。”戴丽萍说,雨有多大、雪有多深、雷电出现时间和方位,都可以量化。
冬天,为了计算降雪量,戴丽萍会和同事们拿着直径20厘米、深30多厘米的圆柱形铁桶,在室外接住一定时段和单位面积的降雪,到室内让雪花融化后,换算成降水量记录下来。夏天的雷暴天气,在室外不敢打伞,戴丽萍就穿着雨衣、戴着绝缘手套清点雷电的数量、方位。
意外停电把年轻气象员吓哭
在气象站,空中测量和地面监测的气象数据,多达几十项,去年还新增了紫外线、负离子、大气成分等监测项目。每天记录的海量数据,除了用于天气预报的参考分析,还要与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对于每个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极高。
戴丽萍告诉记者,地面监测仪器每分钟就会自动获得一组数据,人工监测则每小时统计一次,都要实时发给预报中心。
“以前气象站电源配备还不完善,一次气象站突然停电,刚收集的数据还没传送,眼看就要超时,值班的年轻气象监测员当即吓哭了。”戴丽萍根据经验,迅速采用人工计算方式,把几十项数据整理出来,用电话传送。
除夕夜兼职当起厨师
2010年,气象站从东西湖三支沟搬到石榴红村。相比工作的艰苦,气象监测员最担心的还是意外受伤和感冒。“平时气象站没有车,到附近的商店也要走半个多小时。”每个气象监测员分工明确,大家不敢轻易请假,意外受伤了也不能离开。
春节将至,上周戴丽萍找到领导主动要求除夕夜值班。“以前气象站的气象监测员人少,同事们一起在除夕值班,现在人多了,但年轻人大都刚成家或家在外地,我把团圆的机会让给他们。”戴丽萍笑着说,做了30年气象监测员,她和家人一起过除夕的次数屈指可数。
年轻的同事颜国跑说,“厨师回家了,除夕夜就是戴阿姨给我们做饭,大家吃着都觉得特别温馨。”
责编:牛甜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