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多点执业推行两年遭冷遇 申请者不足十人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 肖清清 余梅)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林金耀、吴小军等多位政协委员聚焦了医改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医生多点执业。
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病人不必再扎堆到大医院排队看病;医生也可以再合法多挣一份钱;对于其他求才若渴的医院而言,更是可以引进人才,增强医疗竞争力。
然而现实却是,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在我省启动两年多以来,仅有极少数医生主动申请到其他医院去执业。业内人士将此情景比喻为“玻璃门”:看起来通道已经打开,实际上却还是一堵无法跨过的墙。
为什么医生多点执业遭遇“政策丰满,现实骨感”的尴尬?是什么阻挡了医生自由流动的脚步?连日来,本报记者多方采访探寻原因。
现状
医生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推行两年 申请者不足十人
“没想到在武汉市级医院看病,既可以享受便宜的就医费用,还能请到大医院的专家做手术。”12岁男孩康康经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及近一年的语言康复训练,已经恢复了听力,他的妈妈周女士非常开心。
1岁多时康康发高烧,因卫生所处理不当,导致双耳失聪,医生建议装人工耳蜗,但一个进口的人工耳蜗需要60万元,康康的家庭负担不起。
随着康康长大,因受限于听力,他变得很自卑,语言能力也慢慢退化。
2012年10月,周女士带着康康到武汉一家市级医院就诊,该院通过与厂家沟通,只收取一只人工耳蜗的费用,住院费和手术费都减免一半,因从未开展过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该院通过向一家省部属医院申请专家会诊的方式,请来了一位耳鼻喉科教授为其主刀。
像康康这样在市级医院就医,却能享受省部属医院教授手术的患者并不少。每到周末,很多大医院的专家都在地市州的医院做手术、看门诊,这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样“走穴”的方式,对病人而言,只需要多付一两千元的专家出场费,就可以在当地完成手术,医保报销的比例也更高。目前,大医院对此大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然而,各方的心里其实都不踏实,因为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走穴一旦出现问题,医生、当事医院都无法厘清责任。
其实,并不是没有合法渠道可走。从2011年启动的“医生多点执业”,只要医生提出申请并获批,是可以申请到其他医院执业的。金报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到目前为止,主动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还只是个位数,不少县市还没有突破“零”记录。
金报记者从各大医院医务处了解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都没有医生主动申请多点执业;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有两名退休返聘的医生选择申请了在民营医院多点执业,这两名医生分别是儿科和眼科医生,在岗医生中没有人申请多点执业。
探因
“单位人”身份成流动障碍
多数医生在观望医院的“表情”
一项旨在缓解看病难的好政策,为何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我省卫计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现行的人事制度对医师主动受聘的多点执业行为约束较大,因为增加执业地点必须所在单位同意,制约了医师的申请,不少公立医院并不愿意自己医院的医生到其他医院执业。
湖北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吴小军委员注意到了这一现实问题。在今年省两会上,他递交了一份《关于医生多点执业无需医院同意的建议》。他说,目前“多点执业”的政策中,规定申请多点执业,必须得到医生所在的医院同意。这样一来,政策的执行就遭遇了现实的阻力,因为目前绝大部分医生都是在公立医院体制内执业,是彻底的“单位人”,对用人单位来讲,医院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福利,还要承担起医生的培养晋升等隐形人力成本,当然就希望医生更多地承担医院的工作。医院担心人才的外流会对本院的业务量造成冲击,影响自身利益,当然不会轻易放医生去其他医院执业。
对医生自己而言,申请多点执业,还要考虑本单位利益是否受影响,领导、同事会不会对自己有看法等。很多医生这样对记者说:“去其他医院执业需本院书面同意,这就很难办了。毕竟在医院里,医生有编制、福利待遇,如果提出申请,就给医院留下不安心工作的印象,以后前途还会受影响。所以没有必要,如果为了多点执业,得罪了自己所在的医院,那才叫得不偿失。”
据介绍,目前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去其他医院坐诊,都是通过“对口帮扶、技术协作”等行政指令的方式,下派到县级、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而在江城的民营医疗机构中,没有任何一家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是通过公开申请的方式进入。“走穴”的医生为了规避风险,往往通过下级医院向自己所在医院提出会诊申请的方式,将这种行为变成政策许可范围之内。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