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线”稳占江城八成市场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耿尕卓玛)“买电线,到古田一路买二线。”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字号“飞鹤”牌电线,连续多年占据全市80%的市场。记者昨日获悉,武汉二线每年花费近千万打假,去年共打击3起产品价值百万的假冒案。
市民潘先生告诉记者,武汉市民装修多中意于武汉二线的“飞鹤”牌电线。“装修册子上,油漆、灯具都有很多品牌选择,只有电线写的都是‘二线’,只要是二线的电线,老百姓就放心”。
武汉二线经营管理办公室韦勇说,自己已有近5年的“打假”经历,每年能接到100余个购买到伪劣产品的投诉电话。“过去打卖假货的零售点,现在敢明目张胆卖的不多,都转到物流、仓储了”。
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强说,“打假”不是怕被瓜分市场,而是担心“臭”了牌子,质量问题会要企业的命。
从事多年装修生意的卢先生告诉记者,一卷杂牌百米电线价格比“飞鹤”牌便宜几十到100元。“但放在一起称重,‘飞鹤’牌比别的牌子重1—1.5斤”。
冯强说,近年来假冒产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为二线的产量持续增长,量的上升使成本下降,“飞鹤”牌在武汉市场占有率从60%上升到80%,“我们要打造正宗的产品,水货的价格,让那些水货没有生存空间”。
董事长冯强:
什么事都可以商量 质量问题免谈
见习记者耿尕卓玛
1958年,武汉二线还是街办企业,1970年4家街办企业合并成立硚口电线厂,后更名为武汉电线电缆二厂。公司董事长冯强介绍,1994年刚接任厂长时,能熟练使用设备的工人只有“两个半”,现在用标准化设备,新手一周就能学会。
他说,从借贷300万元到去年经营规模达15亿元,二线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对我来说,一切事情都可以商量,质量问题免谈”。
小产品做出大市场
1994年,被业界称为“盘活企业高手”的冯强接到通知,把他调离武汉热处理厂,接手半停产状态的武汉二线。“那时有500余个员工,可以用3个300万形容:300万工业资产,300万存货,300万贷款”。
他决定做的第一件事是调整产品结构。他分析发现,民用、建筑用电线电缆,大企业认为是“鸡肋”,小企业又形不成规模,他测算这一领域武汉一年需求就超过3亿元。“大厂不愿做的,我们来做”。
老工人陈鹰回忆,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市场,车间工人抱怨两班倒太累。“结果,当年生产的民用线一上市就销售一空,年底工人得到3000元奖励,极大地刺激了全厂工人的积极性”。
错位经营,二线把小产品做成了大市场。1995年初,冯强将建筑用塑料电线由每年只生产100公里,增至1000多公里,其产值占当时全年产值的近50%。
天地间有杆秤 “二线”有根百米线
二线厂内,有一根百米线。工人说,天地之间有杆秤,“二线”有根百米线。1996年6月,二线接到三峡工程的订单,结果对方电话说,标明百米的电线只有94米。“怎能干这种缺斤少两的事呢?”厂长冯强上门道歉赔偿,并将成品车间主任、书记、副主任全部撤职。
新的车间班子上任,经反复检查,发现长度“缩水”的原因是计码表故障,便用电子计码表替换了机械计码表。“电子计码表的精度标准是正负1%,也有偏差。我看还是来个双保险,加一道人工测量来确保实物长度。”董事长冯强建议。
从1996年7月14日开始,该厂所有车间以这条百米线为基准,每天对第一件产品进行人工测量,然后对电子计码表进行校准。从此以后,“二线”再未接到有关电线长度的投诉。
三次创业 三次跨越
董事长冯强说,“飞鹤”牌有武汉电缆企业“三个最早”:最早武汉拿到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认证书,最早获得ISO质量体系认证与3C认证。在公司台商工业园的新厂房,武汉二线为地铁、轻轨配套的产品正在装箱。
冯强说,过去企业主导老三样(橡皮线、橡套线、电焊机线),现在二线已有30多个系列、80多个品种的产品,其中新开发的阻燃聚氯乙烯电线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环保型电线电缆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他说,二线经历了3次创业。第一次是1994年7月23日,他接手半停产状态的二线,抓住民用线市场,第二年就扭亏为盈。第二次是2001年,打造亿元工程,沉寂了50年的“飞鹤”牌叫响武汉。他说,第三次是现在,武汉二线明年将迁出硚口,进入“科学创业年”。
“现在的规划是生产迁出去,营销部门留下。”他透露,公司去年经营规模达15亿元,利税1亿元,但湖北民用电线市场实际有30亿的消化能力。“我们现在对代理商是限额的,因为我们的产量满足不了需求”。
明年5月,二线的生产厂房将迁至东西湖区,古田一路2号原址将作为“飞鹤”牌的销售总部,“新的厂址可以让我们甩开手脚干”。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