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每天都在变化的武汉给我信心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05-26 07:45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蔡木子)【改变和信心】

  每天都在变化的武汉

  让我重拾对她的信心

  记者:格力首次在珠海以外设厂时并没有选择武汉,但这几年您密集在汉投资,是什么让您改变了主意?

  董明珠: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来过武汉。当时是上世纪60年代,我对“大武汉”是一种羡慕的心情,觉得这座城市什么都特别好。那时候的珠海等沿海城市比起武汉,就是小地方。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城市在加速变化,武汉却逐渐落后了。我2000年以后再来武汉时,感到很失望,很多地方破烂不堪,交通堵塞,软硬件环境都跟沿海有了差距。

  可最近几年,我每次来武汉,都能看到她在改变。机场到市中心的道路更通畅了,街道更干净了,楼房修得更漂亮了,这些变化让人看见这座城市在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带给城市自信,也带给我信心。

  记者:您前不久决定在武汉投资第三期工厂,这种投资加码的速度并不多见。您在武汉看到了哪些别的城市没有的特质?

  董明珠:我没有在武汉看见地方保护主义。格力作为一个外地企业,在武汉的发展完全没有受到一点排挤,而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的重视支持。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城市的自信。

  【等还是不等】

  武汉在可以不做时选择了做

  可以晚做时选择了早做

  有人说她“走过的路,连草都不长”。但她N次到访武汉留下的,却是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项目一期、二期以及正在谋划中的三期热火朝天的生产线。

  有人评价她“优点是自信,缺点是太自信”。她自有一本“自信经”——“对自己苛刻要求、不允许自己犯错,这是我自信的基础,也是保持自信的鞭策”。

  昨日,记者采访了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不是武汉人,却是武汉的“老熟人”,董明珠对这座城市的观察客观且不失洞见。

  董明珠    记者周超 摄(资料照片)

  记者:您说到武汉这几年的城市面貌变化大,因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确很密集,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董明珠:我一来武汉就听说过对城市建设的调侃和非议,但我特别理解。在前几年,武汉已经掉队了,必须赶快追赶呀。其实,站在主政者的立场上,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不等所有人理解就做,也可以等到最后一个人都理解了才做。哪个风险小、哪个不得罪人,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但是,武汉在可以不做的时候选择了做,可以晚做的时候选择了早做,这就是自信,这需要定力和魄力。武汉人知道,时间不等人。

  记者:你觉得会得到市民的理解吗?

  董明珠:当然。我觉得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形容现在的武汉特别贴切,这是一种担当。所以,当下的武汉人应该最有自信的本钱。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去直面并试图解决城市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等待下一代人再去解决。

  只要是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就不用斤斤计较别人的评说。最终,市民一定会理解,还会得到后人的理解。相信历史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人和城市】

  每个人参与改变城市

  是城市自信的底气

  记者:您自己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人。您觉得一个城市的自信最根本的基础是什么?

  董明珠:很多人投资看风水,我却更在乎人。风水再好的地方,如果人不好,也会变坏;反之,只要那一方人好,城市的运气一定不会坏到哪儿去。

  城市自信的基础也在于她的市民。人人都伸出一只手,人人都为这个城市的变美出一份力。这既是树立城市自信的过程,也是城市自信的底气。

  记者:您对交往过的武汉人有什么印象?对于怎么增强市民的自信感,您有何建议?

  董明珠:嗓门大、很好客,这是我最初对武汉人的印象。后来,我也偶然感受到“九头鸟”的聪明。有很多人选择了为历史负责,但也有人会选择以当下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这种分歧也很普遍。

  要增强市民自信,就要让他们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有发言权才有主人翁意识。这要依赖决策者在制度要求与市民自觉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让每一个人参与到城市变化中,让每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对城市的未来改变点什么,城市与市民的命运才会休戚与共。

责编:刘远霞

一周热门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