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细算备考账:70年代仅花几毛钱 如今动辄上万
(武汉晚报)“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毛钱;80年代考前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钱;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妈妈熬的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花费5000元;10年代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4万元……”
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高考成本变化示意图”被转发数万次,勾起了几代人对于高考的回忆。这两天,记者分别采访了3个年代经历高考的人,听他们算算当年参加高考的“高考账”。
上世纪70年代:
蜡烛和来回公交车费
参加高考时间:1978年
高考成本:不到1元
讲述人:方方(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作家方方老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1974年方方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搬运工,方方老师说,那会她参加高考的决心就是“实在是搬不动了”。
“算成本的话,最大的额外开销就是买蜡烛和坐公交的钱吧,总共不超过1元。”方方老师回忆。复习基本靠自学,不存在什么补习费,资料可以找别人借或者手抄。要花钱的地方是,当年考场在武汉20中,她一个人从二七小路的刘家庙宿舍搭车到考点,中午还搭车回家吃饭,这来回不到5毛钱的车费就是最大的成本了。
另外,当时家里常停电,为了复习,她多买了几根蜡烛备用。“还有精神成本就是被领导当众批评不安心搬运工作。”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方方当年考进了武汉大学。
上世纪90年代:
高考资料是支出大头
参加高考时间:1997年
高考成本:150元
讲述人:徐俊武(湖北大学商学院教师)
徐俊武家在新洲,从高中起他就住校了,高考是在本校考的。他回忆说,高考基本没花什么钱。除了考前复习资料花了100元外,交通费和住宿费不花钱,走过去就可以了。考试期间姐姐骑车从家里送了两次父母熬的冬瓜排骨汤,如果算作成本,两次也就50元。“考试期间,家里要求送饭被我拒绝了,学校有免费加餐,考试文具也是学校提供的。”徐俊武说。那个年代,大多学生对高考付出的成本都不算多,心态很平和,发挥得也都不错,他最后考上湖北大学。
“当然也有部分家境好的人买些口服液补脑或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但毕竟是少数。”徐老师说,相比如今高考保健品横行,那会儿真是凤毛麟角。
如今:
高考房+保健品+营养餐+减压旅游
参加高考时间:2013年
高考成本:近1万元
讲述人:周静(湖北经济学院学生)
周静就读于武昌一所省示范高中,家住光谷,离学校大约1个小时车程。去年高考,她的考点在十五中。为了减少女儿考试期间来回奔波影响发挥。早在考前两个月,周静妈妈就托熟人在五月花大酒店订了一间高考房,每天600多元,3天就是近2000元。酒店有自助餐,但周静妈妈为了让女儿营养均衡,放弃了自助餐。考前一个月花钱请专业营养师开出营养搭配食谱,考试那两天,妈妈还特地将当大厨的弟弟请到家里,交待按食谱给周静准备营养餐,再搭车送到酒店。“人工算是友情赞助,但这食材、的士费每天加起来少说也是一两百元。”周静妈妈说。再加上她和周静爸爸考试两天的伙食,也花了五六百元。
高考最后一个月,周静妈妈更是毫不吝啬,先是从药店买回一大堆提高免疫力、抗疲劳和提高记忆力的高考保健品,花费1500多元。后来为了让女儿减轻压力,一家3口“飞”到浙江到普陀山游玩了3天,顺便拜神保佑女儿考出好成绩。这次旅游费共花去5000多元。
虽然总费用花了近1万元,但周静妈妈觉得很值得。“高考不花点钱,总觉得对不住孩子。”周静妈妈说。最后,周静顺利考进湖北经济学院。
专家:钱堆不出必胜的底气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任敏认为,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竞争不断加剧的就业环境等因素刺激着家长对高考的无底线投入,其实,高考时用钱是堆不出必胜的底气的。高考对孩子固然重要,但家长应该对孩子注意适度“特殊化”,围绕高考的合理投入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度。比方说,平时是坐公交车去学校,高考期间让孩子打个的什么的,也就够了。并不是说花的钱越多,对孩子帮助就越大,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过分关心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紧张等情绪,影响孩子发挥。
记者李芳 实习生胡静娴
责编:邓小龙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