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印象·2014》征集作品 外地学子由吐槽转眷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06-23 07:48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张维纳)《武汉印象·2014》面向草根征集作品以来,本报收到多份在武汉求学的外地学子作品。有的热爱武汉的美食,有的从公交车开始熟悉武汉,有的在这里找到了爱情,有的对武汉由吐槽转眷恋……《武汉印象·2014》文学卷副主编李鲁平表示:“一个城市因为青年而不断散发热情和激情,一代学生伴随一个城市而成长、成熟。”

  食物里感知武汉味儿

  “川菜不川,鲁菜不鲁,比东北乱炖略精,又不及江浙小食悦人眼目。”这是在武汉读书生活8年的李凤英对武汉食物的印象。“我的胃好像早就适应了武汉的浓油赤酱,适应了他汇通南北,横贯中西的混搭风格。”李凤英笑着说,她用食物来感知这个城市。

  李凤英的投稿作品叫《食忆》。文中,她描写了武汉某家饭店她每次必点的“苗岭酸汤鱼”、大学城附近和舍友们一起聚餐的馆子,以及本科毕业后“蜗居”城中村时发现的美味芹菜炒香干,抑或是街边某家不起眼的包子铺……

  518路带我熟悉武汉

  公交518路是张希为对武汉的记忆线索。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她每次返校都要坐上518,从武昌火车站回到珞喻东路叶麻店。“从外地回来,坐上518是回家的感觉;离开时,会在518上再认真地看一眼武汉。”张希为在此次投稿作品《武汉,心安之处即是家》一文中,描述了518沿途经过的站点,光谷、广埠屯、体院、傅家坡客运站等都有张希为对武汉的记忆。

  7月份毕业后,张希为就要离开武汉前往南京,但对她来说,这只是暂时作别,武汉还会是她最后的归属地。

  吐槽里也是满满的爱

  今年7月就要研究生毕业的胡倩倩,以《来得及说爱你》为题表达了对武汉由“嫌弃”到“眷恋”的心情。

  “以前不习惯武汉的过早方式,不喜欢武汉公交司机玩‘漂移’,还有武汉的冬天怎么能比我们北方还冷?”来自河南的胡倩倩说起武汉,开口就是吐槽。“但吐槽完,下一秒我就想说,其实我还挺爱他。”胡倩倩笑着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出去旅行,出门没几天,我都想热干面和鸭脖子了。”现在,胡倩倩将武汉称为第二个家。

  2006年到2014年,上大学,毕业,工作,再上学,结婚,再毕业。八年时间里,武汉给予了我太多丰厚的礼物。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身在武汉写下关于他的文字了。就算作我对他的浅薄的回赠吧。

  很久以前,看关于城市与人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郁达夫在回忆北平时说,像追忆故人总会忆起他的好处一样,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向这方向的云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同样地只是他的好处。我还未远离,记起的就已经全部是他的好来了。

  这些好当中,唯食物最难割舍。我的胃似乎早就适应了这里的浓油赤酱,适应了他汇通南北,横贯中西的混搭风格。像大武汉“大农村”的称谓一样,那些我在武汉吃过的食物用最直截了当,又温情脉脉的方式拖住我,恐怕令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无法轻易释怀。

  生性嗜辣。开在武汉、尤其是武昌大大小小的连锁火锅店应该被我吃得差不多了吧,从老牌东来顺、三国英雄,到德庄、朝天门,再到自助火锅凯威、小肥羊,以及最近几年蜂拥而出的各种创意、主题火锅,这些都被我吃了个遍。

  与大学室友的情谊也是在一次次的聚餐中变得坚不可摧。那会儿,不管是谁拿了奖学金,还是谁找了男朋友,或是谁伤心失恋,都是我们聚餐的理由,大学周边那些廉价味美的苍蝇馆子也是班级聚餐的首选地。

  八年当中,在雄楚大道的小河西村住了将近两年。这个城中村不现代,像农村一样。也就是在这里,有我最爱吃的芹菜香干盖饭。

  好几年前,武汉傅家坡汽车站对面还没有地下通道,只有一座不太漂亮也谈不上高大的人行天桥。那附近有家包子店,装修同路边任意一家小吃店无异。六个一笼,一笼四块钱。有鲜肉香菇馅儿、雪菜肉丝馅儿、麻辣香干馅儿三种。三种我都尝过,跟我吃过那么多的包子都不一样。

  ︽武汉印象·2014︾征集启事

 

责编:刘远霞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