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热心市民、外国友人共聚市民大讲堂谈“武汉印象”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06-29 08:20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 宋磊)你心中的“武汉印象”是什么?《武汉印象》征文活动开展以来,这个问题被市民热议。昨日下午,由本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第30期,邀请市民钟冲、王远松及外籍人士李凡森、辛露,与到场的来自汉阳区五里墩街五琴里社区、五檀里社区、五麒里社区居民及武汉一中学生共同交流,分享在汉生活、学习、工作的感受,讲出各自心中的“武汉印象”。

  钟冲:光谷从乡村变成都市

  27岁的小伙钟冲是湖北仙桃人,现为武汉物价局的公务员,写过10余篇关于武汉的文章。《武汉印象·2013》丛书散文卷收录了他的3篇文章,成为该书一次收录文章最多的市民。

  “这是一个变化的城市,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钱冲演讲的主题是“变化”,他与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眼中武汉巨变。“我有幸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来到这里,见证了光谷从一个大乡村变成都市模样。”

  钟冲说,2005年的鲁巷几乎没处可逛,要挤发车稀少的小巴士,才能到司门口、江汉路逛逛,“为了挤上车甚至要从车窗里爬进去”。“现在,这里交通发达,商圈繁荣,逛街再也不用去那么远了。”在钟冲看来,光谷的巨变正是武汉变迁的一个缩影。

  “我在武汉买了房,今年结婚,这是武汉给我带来的好福气。”钟冲说,他的女友是河南人,在武汉买房结婚曾被准岳母反对。钟冲请准岳母来武汉看了看,“当她看过武汉大学的樱花、东湖的郁金香后,发出赞叹:这个城市好美!于是,她放心地把女儿交给了我。”

  王远松:市民越来越有“正能量”

  “这是西北湖,原来这里是一个臭水湖,现在变成金融中心,高楼大厦林立。”演讲开始,王远松从自己拍摄的武汉风光,向观众讲述武汉的过去与现在。王远松是老武汉人,今年62岁,是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退休职工、资深摄友,他用镜头记录了武汉的风光、人文及其变化。

  “一家煨汤,四邻飘香”。“竹床阵一字摆开,大家一起吃饭、看电视,热热闹闹”。王远松说,计划经济时代的武汉人,虽然生活艰苦,但仍重情谊,生活乐观,这是武汉人特有的精神。“哪家煨了排骨汤,一定会给邻居端一碗。哪家要结婚办酒,邻居齐张罗,并主动借出房间和家具。”

  王远松讲述了拍摄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一天,他在621路公交车上,一位老人上车后,3个年轻人同时起身为他让座,老人谦让道:我不坐了,你们年轻人上班辛苦,我站下没事。“拍摄武汉,让我看到武汉人的变化,市民的素质越来越高,武汉人身上的‘正能量’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越来越美”。

  李凡森:武汉人热情喜欢交朋友

  法国人李凡森现工作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来武汉已经11年了。作为一个资深外籍市民,他对武汉的变化感受颇深:“10年前,汉口是城市中心,现在武昌、汉阳都不差”;“以前坐火车要排长队,打个孔检票,现在可不这样了”;“原来路上很多‘麻木’,引起交通堵塞,现在交通更方便了”;“今天的武汉,文化娱乐去处更多了,电影院、音乐厅、博物馆越来越多”。

  谈到武汉人,李凡森说,在西方,两个陌生人往往要经过多次交往,才能产生友情,但武汉人不一样。“哪怕只有一次交往,武汉人会热情地请对方吃饭,并很快成为朋友,而且友情相当坚固”。李凡森说,他眼中的武汉人就是这样热情、喜欢交朋友。

  辛露:希望能留在武汉工作

  尼泊尔姑娘辛露刚刚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回首5年的武汉生活,她说:“这5年我过得很愉快,让我更坚定:当初选择武汉没有错,以后也要争取留在武汉。”

  辛露说,她来武汉时还不会中文,来到武汉后,产生了熟悉、融入这个城市的强烈愿望。“这里和我的家乡一样,文化深厚,很有家庭观。”去年,辛露组织了“尼泊尔·中国友谊展会”,通过活动,她感受到武汉人对外国友人的热情,并结识了不少武汉朋友。辛露表示,她希望能留在武汉工作,“这是个包容的城市,有着家乡般的亲切,这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鼓励着人们在这里实现自我。”

  主持人问辛露:“对武汉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辛露回答:“方便,这里的生活很方便。”

  互动>>>

  加快文化建设

  跟上城市发展节奏

  市民:您觉得武汉最美的风景点是哪里?

  李凡森:东湖。很博大,也很秀美。

  辛露:武汉大学和珞珈山,让我有家乡的感觉。

  市民:如果有家乡朋友来武汉,你会推荐他去哪个地方?

  辛露:户部巷。我已经带家人去过那里,他们都说不错。小吃很多样,也很有特色。

  市民:李凡森先生,您认为武汉还有哪些方面要向法国城市学习?

  李凡森:不存在如何学习的问题,只有如何相互借鉴的问题。中国、武汉都在快速发展中,在某些方面已经十分成熟,并不比发达国家城市差。

  市民:对武汉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辛露:近年来,武汉城市建设加快,随处可见建设工地。不过,我希望城市建设可以稍慢一点,文化建设加快一些,让文化建设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花絮>>>

  老外支招学习之道

  在昨日的讲堂,两位具有专家、学者身份的外国友人颇具人气,来自一中的同学纷纷向他们请教学习之道。

  有位同学问李凡森:“作为一位父亲,您对一位中学生有何忠告?”李凡森回答简洁:“执着地追寻自己的梦想,跟紧心中想要的东西。”

  市民陈凌博是美国莱斯大学留学生,也是辛露的好友,他对记者说:“我挺辛露,今天特意来为她捧场。”在讲堂结束后,陈凌博找到辛露,与她交流留学经验、感受。几位来自一中的维吾尔族男生围住辛露,向她请教学习经验。辛露告诉他们:学习没有技巧,要勤奋,尽量多读一些书。平时应多看新闻,多出去走走、看看,积累多方面经验,并坚持自己的梦想。”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