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踊跃投稿“武汉印象·2014”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大美武汉
老武汉见证城市变迁
老市民的“武汉印象”关注城市变化,并为武汉的今天而自豪。
市民桂枫长期居住于青山红钢城,他写散文《我爱青山的明月》描绘他眼中的青山巨变:“上个世纪50年代,为建设武钢,大批建设大军云集青山,因陋就简地建起一排排临时工棚和简易住宅,现已拆除,约4万余人已搬进‘青宜居’高楼大厦。”“如今的青山今非昔比。夜色笼罩下的茂密树林和氤氲弥漫的青山古镇,仿佛吐露着蓬勃盎然、神秘而肃穆的气韵。”
市民汤礼春生活于武汉经济开发区,来稿《美居乐居》中描绘了开发区的变化:“开发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绿化得让人心赞,每一个小区的环境都美得让人神往,整个开发区就像一个大花园。”
蔡璧申是生活于硚口区崇仁路河边的老居民,“那里原来是杨家河码头,现在变成了风景美丽的江滩”。他用手机拍下江滩美景,并发给本报参与投稿。
外地人钟情武汉生机
(长江日报)在本报征集到的作品中,外地人作品约占四成,他们的“武汉印象”大多描述了武汉的美。
江苏省东台市民周正丽去年来汉游玩,黄鹤楼与武汉大学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写散文《趣游武汉》参与征稿。文中写道:“近观,山上古柏参天,翠竹丛丛,亭廊相映,景色迷人。遥望,‘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壮景尽收眼底”,“武汉大学是当今中国最漂亮的大学。山青青,水悠悠,前照后靠,风水绝佳。典雅的建筑,蓬勃的花草,处处皆美景,遍地是园林!”
在外来打工者夏策华眼中,武汉的美表现在繁忙、有生机:“缓慢不属于武汉,拼命才是它的态度;舒远不属于武汉,紧实才是它的姿势;恬静不属于武汉,热闹才是它的声音”,他认为,武汉的这种城市气质很美,“是隐于心底的一抹温暖”,让他于武汉“追梦”心存“幸福感”。
学生记录建设成就
征集到的投稿中不乏中小学生的作品,他们从自己生活出发,以生活感受来抒发对城市的感情。
江岸铁路小学五年级学生郭政投来短文,记录城市建设给他带来的便利:“我住在江岸区,每天上下学乘坐轻轨,准时发车不迟到;平时去青山建二爷爷奶奶家,二七大桥又省时又快速;周末去批发城买衣服,汉口北一下就到。”
15岁的杨登耀是武汉23中的高一学生,在散文《梦里西楼忆荆南》中,他谈到了儿时在武昌荆南街生活的童年回忆,并描述老街区的现状,“物质的浪潮没有使它面目全非,一次次的搬迁拆除都没有损及它分毫”,散文表达了他对城市历史遗存保护工作的称赞。
责编:程涛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