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公园迎来首批市民园长 改变管理方式劝导变商议
噪音扰民、宠物入园、车辆横穿、粘贴小广告等,这些公园里常见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管理起来并不容易。碰到问题,公园管理人员出面管理,往往效果不佳。今年,结合“园博会”发动社会参与经验,市园林局创新公园治理模式,推出新举措:直接邀请市民代表,以志愿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监督、管理公园事务。譬如对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以前是由管理方劝导“你们别这样”,今后也可以由“市民园长”以平等身份和大伙商议,变成“我们别这样”。
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应聘“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要求居住地邻近公园(广场),有闲暇时间,能确保每周工作不少于10小时。上岗后,佩戴统一的标志标牌,任期为1年,表现优秀者还可续聘。每年底,“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将参与园林系统的专项业绩考核,优秀者可以获得一定奖励。
据统计,武汉有118位热心市民报名应聘27家公园的“市民园长”与“特邀管理员”。以退休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年纪最大的是76岁的退休教师刘智修,应聘宝岛公园“市民园长”;年纪最小的当数22岁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朱伶俐,应聘科普公园的特邀协管员。
选聘为中山公园特邀协管员、50余岁的谈东林告诉记者,她在公园晨练太极拳逾20年之久,与100多名队员厉行约定,将噪音降到最低,保护公园的环境。
昨日,28位“市民园长”和54位特邀管理员,佩戴统一的身份标牌及红帽子,笑对游客,开始履职。
江岸区宝岛公园的“市民园长”、76岁的刘智修老人,从事多年的志愿服务,她组建了一条经国家认证的志愿者团队,如今麾下的“正规军”多达百人。昨日,她现场为“市民园长”传道解惑,对根除“牛皮癣”广告,规劝噪音、垃圾、垂钓等不文明行为逐一支招。
公园游客吴女士对这种亲民的管理方式表示赞同,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可以根除狗患等痼疾。”
另悉,四美塘、楚望台、龙王庙、菱角湖、后襄河等5个公园因参聘人员不符合规定,取消竞聘,同时,内沙湖公园正在改造当中,也未参与。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