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师唐寰澄逝世 一生与桥结缘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09-05 09:36 来源:
【字体:

  

唐寰澄年轻时的照片 记者彭年 翻拍

    (长江日报 记者宋磊)昨日凌晨3时50分,著名桥梁专家、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唐寰澄因病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逝世,享年88岁。

  唐寰澄1926年出生于上海,后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一生与桥结缘,退休前任中铁大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桥梁大奖。

  2006年,唐寰澄患脑栓塞并中风,半身瘫痪,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关心国内桥梁建设,坚持参与重要桥梁设计方案的研讨。他曾经说:“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还想参与桥梁建设。”唐寰澄老伴江国梅昨日告诉记者,唐寰澄曾表示,死后骨灰撒进长江,一是不想占用国家土地,二是他对长江、长江大桥有很深的感情。

  1954年夏天,唐寰澄28岁,在武汉长江大桥总体设计组工作,参与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角逐,他的方案被评为三等奖。1955年初,周恩来总理从所有设计方案中选中他的方案,评价该方案:实用、经济、美观。

  唐寰澄的桥头堡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对其学生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

  1978年,83岁的中国桥梁先驱茅以升因年事已高,提名唐寰澄任《中国古桥技术史》副主编,总撰全书。该书于1982年完成。1983年,唐寰澄再受茅以升之托,续写桥梁建筑专家罗英未完成的《中国石拱桥研究》,该书于1993年出版。

  唐寰澄还设计了武汉中铁大桥局办公大楼、桂林雉山公路桥等,参加过重庆、枝城、九江等地长江大桥及济南黄河大桥的施工技术指导工作。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就借鉴了武汉的大桥局办公大楼。

  唐寰澄是新中国最早关注桥梁美学的人。他将桥梁美学上升到哲学高度,提出桥梁美学法则,提倡桥梁的和谐美,讲究比例、时尚、对称、韵律。

  59年前,唐寰澄设计了长江大桥桥头堡,至今,这个设计仍是他最知名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桥梁建筑史、美学史上的经典。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桥梁专家,他们说,唐寰澄很好地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他的设计经得起历史考验。

  中铁大桥局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工周璞:唐寰澄在桥梁设计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上。

  他的设计方案显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简朴、庄重,舍弃繁复的装饰,非常美观。唐寰澄桥头堡方案适应当时时代,既美观又经济、实用,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现在来看,他设计的桥头堡依然是一个经典。

  中铁大桥局高级技术顾问、原局副总工程师赵煜澄:他兴趣广泛,对中国古桥、古建筑,甚至古画研究颇深,这为他的设计带来丰富的知识储备。

  1954年,唐寰澄曾对《清明上河图》中的“贯木拱虹桥”进行研究,经过计算、论证,证明了这座桥是真实、可行的。他也是最早对《清明上河图》中桥梁进行研究的人。

  中铁大桥局技术部部长皮汉萍:唐寰澄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反衬出当下桥梁设计的一个问题——丢失传统。当代中国桥梁设计过于注重功能性,美学考虑普遍不足,尤其是在突出桥梁民族特色,展现桥梁自身美的方面还很弱,唐老给了当下桥梁设计界很大的启示。

  (记者宋磊 通讯员刘家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