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中国高铁设计历程寻访 从总设计师之叹到总理的底气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09-15 07:52 来源:
【字体:

  陈应先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中国高铁设计历程 见习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记者杨明安 韩玮 通讯员陈泾宏 张启山)

  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这样一个场景: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时速达20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叹,“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时隔3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久前调研中国铁路总公司。他说,每次出访推销中国高铁,心里特别有底气。

  从总设计师之叹到总理的底气,中国高铁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昨日,记者来到武昌杨园,探访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

  从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到中国高铁技术集大成的武广线,再到标志中国高铁技术完全成熟的京沪线,中国六成已投入运营的高铁是由这个大院完成设计的。

  这本泛黄的《高速铁路》出版时

  中国大部分列车还在烧煤和柴油

  在铁四院展览馆里,一本页面泛黄的《高速铁路》引起记者好奇。拿起这本书,85岁的陈应先像是突然看到了老朋友。这位中国高铁第一代设计者说:“现在都变了,先进多了。”

  这本书是1984年出版的,定价3.25元。全书整理了日本、法国、德国等国高铁发展情况,厚达330页。

  陈应先介绍,其实,早在1964年日本开通新干线时我们就开始关注高铁,随后建立了文献资料库。邓小平访问日本后,铁四院迅速组织人员编写此书。

  翻开这本书,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被称为衰老化的客运工具——铁路,因为高铁将获得新的生命契机。

  这是中国第一本高铁书籍。当时,中国大部分列车还在烧煤和柴油,电气化都没实现。

  回忆少年时代,陈应先因抗日战争爆发辗转香港、湖南、贵州多地求学,新中国成立后毕业于同济大学,1953年进入铁四院。他说,国家之败,往往在于技术落后。

  陈应先感慨,我们开始关注高铁时,国家没有条件修,但大家觉得这是方向。后来,这本书成为早期高铁研究者人手一册的“口袋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