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王华一天接诊91人 处方最大51.4元最小13.4元
王华在给患者量血压。
乡亲们听说王华上了报纸,纷纷跑来看报道。
(武汉晚报)昨天上午8点,记者第七次来到黄陂区甘棠卫生院。走进门诊大厅,只见不少患者正围在一起看本报近两天关于王华的报道。一位爹爹竖起大拇指说:“王华这样的好医生就要好好宣传一下。”
王华诊室外的走廊上,依然是一溜长队,他们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诊室内,王华被病人打了围。护士余桂丽在诊室门口不停地对新来的病人说:“请把病历给我,排个队。”
“小孩子最好少拍片子”
正在就诊的是一个2岁男孩,奶奶抱来的。孩子持续咳嗽,王华问奶奶,孩子出过荨麻疹没有?并告诉她出荨麻疹也会引起咳喘。接着量烧,38.5℃,“奶奶,发烧不是坏事,是免疫力在跟病毒‘打架’。”王华边说边开处方,让奶奶先带孩子去做雾化。
随后,进来一位年轻妈妈:“王医生,我伢咳嗽好几天了。”王华先用听诊器在孩子前胸后背认真地听了一遍,又检查孩子喉部,问道:“是干咳还是有痰?痰是什么颜色?”“王医生,要不要拍片子啊?”“您的孩子下呼吸道感染,但精神还不错,吃饭也行。小孩子最好少拍片子,可以边治疗边观察,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再拍片子。”王华耐心地解释,麻利地开出药方,又指着药方仔细叮嘱:“这个药睡前吃半片,糖浆早晚喝一小勺……”
接下来是一个更小的宝宝,也是发烧。王华仔细诊断后,提出要给孩子打点滴。妈妈听说要打在脑门上,坚持要王华亲手打。在输液室,王华轻轻地摸了摸宝宝的头皮,针就扎进去了,孩子几乎没怎么哭。
“我刚从医的时候,给小孩打针也难找到血管,还被家长吼过。”王华回忆,当时她急得偷偷直哭,恨自己怎么这么笨。哭过了,她开始狠下苦功,边琢磨边请教,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做到“一针见血”。
“王医生看病太过细了”
“这两天怎么样?要多喝开水。”
“颈椎不好要睡低一点的枕头,颈部要保暖。”
“您早上吃饭了吗?吃了就要过一个小时查血糖。您血压不好,一天吃的盐,总量不要超过矿泉水瓶盖一盖子。”
……
王华对每个病人都很耐烦。她几乎帮每个老年病人写下每种药的吃法和用量;对每个心血管病人,还会写下血压的正常值范围,嘱咐他们每天要监测血压。
一位患胆结石的妇女拿着两种药找王华咨询。“王医生,怎么吃药后肚子还胀气,饿几餐反而好了?”“王医生,鸡蛋能不能吃啊?”……这位妇女足足问了5分钟,王华一一作答。旁边的病人都听得有点烦了,议论道:“王医生看病太过细了。”
“等一下把药取了之后,拿到我这里来,我告诉你怎么吃。”在诊室,记者听到王华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她总是最后一个来吃饭”
中午12点半,热热闹闹的诊室终于清静了不少,除了有几个病人在输液室打针外,其他病人都回家了。这时,王华最后一个走进了食堂。
卫生院的食堂不大,厨师兼服务员胡秀说:“王医生,你今天又是来得最晚的一个。饭菜都冷了,今天无论如何我都要给你单独炒一个菜。”王华说:“大姐帮我热一下菜就行了,还有几个病人在打吊针,我得赶紧吃了好回去。”
胡秀拗不过王华,只好帮她热了饭菜。
胡秀告诉记者,王医生天天这样。有时候连热一下饭都不要,她说怕麻烦,也不愿意搞特殊。
“帮病人抠大便是举手之劳”
中午,王华趴在桌上小睡,诊室门半开着。
一位60多岁的爹爹捂着肚子进到诊室。他叫匡四腊,住在匡咀村,已有五六天解不出大便,用“开塞露”、灌肠都不行,肚子胀得难受。王华把他领到检查室,戴上医用手套检查肛门,然后用手一点一点地帮他把大便抠了出来。匡爹爹临走时不停地向她道谢。
“这种情况,你不觉得肮脏和尴尬吗?”记者问王华。
“很自然啊!我经常给病人做肛门指检,男的女的都有,帮病人抠出干结大便只是举手之劳。”王华平静地回答。
“王医生,你快过来一下。”一个护士突然跑进诊室,说一个小伙子打针休克了。王华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和护士一起跑向输液室,只见一个小伙闭着眼,无力地靠在椅子上。小伙因长丹毒,打克林霉素,头天打过一次针,没问题。但昨天刚开始打针,小伙子就说想吐。王华判断这是过敏性休克,赶紧抽针、停药,打抗过敏药和肾上腺素,又喂了糖水。几分钟后,小伙子清醒过来,王华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下午5点,下班时间到了。这天,王华一共接诊了91个病人。其中最大处方是,患者徐彤鑫患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费、输液、口服药加起来51.4元钱;最小的处方是,患者万伟治疗皮肤过敏,诊疗费、药费加起来仅13.4元钱。
走出诊室,王华并没有回家,而是上到二楼病房,那里还有两个老人在输液……
文/记者王震 蔡早勤
图/见习记者杨少昆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