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中心城区病友到甘棠“考”王华 竖起了大拇指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09-20 05:59 来源:
【字体:

  王华正在给病人看病。见习记者杨少昆 摄

  (武汉晚报)“王医生名不虚传,真的很不错,看病认真,对病人很有耐心。”昨天上午,6位特殊的病人——来自武汉中心城区的“城里人”——纷纷向王华竖起了大拇指,他们是经本报记者协调,专程赶到黄陂甘棠卫生院找王华看病的。

  “不打针花费就少些”

  45岁的毛永红家住汉口唐家墩,有糖尿病,今年3月开始打胰岛素,她撸起袖管告诉王华:“我胳膊上到处是针眼,大腿和肚子上也是的。”

  让毛永红更焦虑的是,一瓶胰岛素要80多元,一个月光打针的费用就要七八百元,而她的月收入不到两千元。她大老远地来找王华,就是想能不能找到一个省钱的办法。

  王华认真看了毛永红的病历,又量了血压,发现她低压偏高。最后,王华给出的建议是:可以不打胰岛素,改吃一种控血糖的药,但剂量要加大一些,并叮嘱她这种药可能对肾产生副作用,最好配着吃六味地黄丸。

  “不打针花费就少些”,毛永红满意地走出诊室,候诊的村民们听说她是从汉口来的,都大吃一惊。毛永红则评价说:王医生有水平,吃药肯定比打针要便宜些,她在市内医院看病时,医生也曾建议她不打针。

  “她的处方写得格外详细”

  75岁的巩春太婆是6位特殊病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她住硚口皇经堂,早晨7点起床,坐轻轨转公汽,辗转两个半小时才到达黄陂甘棠卫生院。

  巩太婆肺功能不好,上一层楼就会气喘心慌,前不久才住了十多天的医院。王华仔细听诊,先是要巩奶奶咳一下,接着又转身听她的背部。放下听诊器,王华告诉巩太婆,她患有肺气肿。随后又给她量了血压,见她血压有点高,便问她是否在吃降压药。

  巩太婆很乐观:“我一身的毛病,但我还想多活5年。”“您老一定能活到80岁。”王华笑着鼓励她。

  接着,王华开了3种药,一种是治心血管病的,必须吃;第二种治呼吸道毛病的,也必须吃;第三种是红霉素,有痰的时候才吃。同时,她还嘱咐巩太婆,必须坚持吸氧治疗。

  处方单上,王医生不仅写明了药名,还把用量、是饭前还是饭后吃也写清楚了,并把每种药用笔框起来,注明针对是哪种病。最后又写下自己的手机号。

  拿着处方,巩太婆发出感叹:“王医生的处方写得格外详细,我以前真没遇到过。”

  “耳听”和“眼见”都是实的

  家住汉口百步亭的64岁刘宝英阿姨,对自己病情非常重视,现在最困扰她的是肠胃上的毛病。

  “武汉晚报的报道我每天都在看,我前天找到了王医生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很耐心地听我讲病情,最后给我开了4种药。”因为电话里有几个药的名字没记清,刘宝英决定还是来甘棠当面咨询。

  跟对待其他病人一样,王华仔细询问,认真检查,然后把几种药详细写出来,并特地叮嘱其中一种药加大了剂量。

  看完病,刘宝英对王医生的评价是细致耐心,“以前有什么病史,现在是什么状况,该吃什么药,是饭前还是饭后吃……她总是不停地问,不停地说。”她还比较说,在别的医院看病,医生先是让你去做一堆检查,然后几句话就把你打发了,绝对没有王医生这么过细,让人舒服。

  “王医生确实是把病人当亲人”

  古田一路73岁的林建智是和老伴一起来的。林建智老人有痛风和便秘,老伴是几十年的糖尿病患者,用他们的话说是“把医院都看遍了”。两位老人揣着一个秘密:“我们今天来,就是想看看王医生是不是像报纸上说的那样。”

  王华告诉林建智,痛风病人尤其要注意饮食,并给他提供了一个治便秘的土方子:一勺蜂蜜加一勺红醋,再兑200毫升的温水喝,“这是其他病人喝了说有效果,我才跟你说的,另外您平时要多按摩肚子。”王华又给他量了血压,发现血压有点高,便问他平时有没有注意查血压,老人说有时查有时没查,王华嘱咐他要定期检查。

  对林建智的老伴,王华同样很仔细,“夜尿多不多?”“脚麻不麻?”一边问,还一边翻开她的眼皮检查眼球。随后告诉她,平时吃的一种药可以增加用量,另外还需加一种药,以便控制餐后血糖。

  “王医生确实是把病人当亲人,很细心。”让林建智老人更感慨的是,王华并没有只针对他说的痛风和便秘两种病,还顺便查到他的血压应该引起重视,“这说明她确实非常认真负责。”

  “我是不服气才来的”

  74岁的李文汉老人是昨天最认真的一个“考官”,自己病看完了,还站在王华旁边当起了“现场观察员”。

  老人住在汉口合作路,有糖尿病,做过心脏手术,“我觉得不舒服了才吃下药。”他说,《武汉晚报》有关王华的连续报道,他每篇必读,但对文中的一些细节将信将疑,“我有点不服气,王华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么好吗,我要来看看。”

  王华一边听诊一边摸脉,告诉李文汉老人,他的心律和脉搏跳动不一致,叮嘱他必须坚持每天服药。看完病后,李文汉老人不得不佩服了:“我的左胸有点不舒服,她听出来了,说有杂音。”

  李文汉老人还发现了一个细节,王华观察了一个病人的舌头后,说这个病人血粘度高。李文汉老人说,如果是在其他医院,肯定要病人先去抽血化验,这不就增加病人的费用吗?

  不过,李文汉老人也觉得,王华天天这样工作,该有多累啊!

  来自东西湖区的43岁林先生更有意思,他昨天只是在旁边看,并没有找王医生看病。

  “你是哪不舒服来找王医生的?”记者问他。

  “我有点抑郁症。”他说。

  “那你怎么不找她看呢?”

  “我听她跟病人说话,就觉得心情好多了。”

  记者王震 蔡早勤

  今起再次征集

  20位市民或患者

  与王华面对面

  本报连续报道乡医王华扎根农村、用最少的钱为村民看病的事迹后,不断有读者、市民、患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要求到黄陂甘棠卫生院看望王华或者找王华看病。

  从今天起,本报再次征集20位市民或患者,择日前往黄陂甘棠卫生院,与王华交流或找王华看病。本报特地提醒:王华并非包治百病的“神医”,只是一位全心全意为村民看病的乡医。意欲前往的市民或患者可以拨打本报新闻热线报名:027—82333333。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