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上医”王争艳:社区医生必须“给患者指明路”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4-11-15 09:07 来源:
【字体:

  昨天,王争艳为患者看病。记者胡伟鸣 摄

  (武汉晚报)昨天早上7点多,江岸区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的诊室里,早早的就有患者递来病历,排好了队,8点一到,王争艳就坐在桌前开始接诊。

  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医师奖获得者,60岁的王争艳仍然做着她干了一辈子的事:看病。每周一、三、五上午在金桥社区坐诊,二、四、六上午在汉口医院总院区坐诊,一上午,就看10个左右病人,平均每个人都仔仔细细看20分钟。

  她是在社区坐诊的“上医”

  昨天中午,王争艳接诊当天的最后一位患者。68岁的刘玉芬陪着孙女看感冒,顺便自己也检查下。刘婆婆有糖尿病。

  “您要每三个月要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每半年要查一次眼底血管,肝肾功能每年查一次。”王争艳边问边写,语速极快。然后,量血压,两只胳膊都量,发现血压有点高,脉压差也有点大,王争艳问:“累着了?”“是啊,外孙女病了,女儿正好出差,这两天没睡好啊!”刘婆婆被说中了。

  摸甲状腺、摸脉搏、听心跳、看小腿,还让婆婆双手前平举,闭上眼睛,铺上一张纸看看是否有手震颤的情况,王争艳嘴不停、手不停,把刘婆婆从头到尾都“摸”了一遍。

  社区医生必须“给患者指明路”

  “社区医院接诊的多是慢性病患者,看一次病,就应该把患者的主要问题搞清楚。”王争艳说,相熟的居民都知道,她每天上午只接诊10个左右患者,保证每个人的看诊时间充分。

  就拿量血压来说,王争艳坚持给每位患者都量两次血压,左右手臂都量。她曾发现一位男患者的两臂血压差达到了60毫米汞柱,赶紧让他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发现患者患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及时手术解除了危险。

  “大医院分科那么细,患者没有方向地去看病,搞不好就在各个科室之间辗转。”王争艳说,社区医生就是要在一开始给病人指条明路,这也是分级诊疗的意义所在。

  2009年,王争艳自己曾出现咳痰、鼻涕带血的情况,她用一天的时间,跑了三家医院,最后确诊是鼻腔有糜烂,“你看,我还是个医生,要确诊排查一个疾病都不容易,更何况是不懂医的患者?”

  “信任医生真的很重要”

  慕名来找王争艳看病的人一直很多,不少人用自己的就医感受做对比,来赞美她“医德高”、“医术高”。对于这样的对比,王争艳并不受用。

  有患者对她感慨:“您可真耐烦啊!我到大医院看病,别个医生两分钟就把我打发了。”王争艳说:“我是社区医生,病人少,一上午就看10个号,当然能好好问,大医院的医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号,他们要是慢慢看,你得等到第二天呀。”

  有患者抱怨别的医生水平差:“给我开的药,我吃了血压一点都没降。”

  王争艳耐心解释,高血压控制不是光降压这么简单,要长期、持续,有的药是长效药物,不是马上就见效的。“我总跟病人开玩笑,中国治高血压的医生最不好当,看了一回,血压降得不好,马上就说医生不行。”王争艳说,患者要看好病,信任医生真的很重要。记者肖娟 通讯员李京 汤漪

  时评

  因为纯粹,所以光辉

  文/鲁珊

  与其他道德模范不同,王争艳的职业特色更突出。

  自2010年武汉晚报《上医之境》将她推向全国后,王争艳成为社会名人。她建言总理,参议医改,活动繁多。但她仍然是一名医生,一名扎扎实实的社区医生。每周都在社区坐诊,一个病人花20分钟仔细交流。她依然视每一次问诊为“惟一的一次”,她依然以父母之心一点点教导病人管理疾病。

  在她身上,更多的闪烁着职业的光辉,她演绎了作为社会一分子,如何将社会作用发挥到极致。

  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天然地被寄予更多的感情承载和生命希望,但在高期许之下,在当下的医疗体制和环境中,技与德、快与慢、过程与结果、得到与付出,并不那么容易平衡。王争艳的可贵在于,她以更纯粹的医者本色,让这些东西在她内心融洽相处,也因为纯粹的医者本色,安贫乐道,洞明世事,并从这个职业里,获得最昂贵的回报——工作对象以命相托的信赖。

  如何将一项职业活动升华成艺术美、人性美,王争艳可以做很多人的典范。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