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江溺亡人数下降50% 长江救援志愿队居功至伟
溺亡人数每减少一个都足以令人欣慰。昨日,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局长吴学军分析:今年大幅下降的原因不止一个,但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在两江四岸的坚守居功至伟。
今年5月,长江救援志愿队首次在两江边设立8个值守宣传点,在下水市民最密集、最易发生溺水险情的水边,队员们在水上水下来回巡查喊话,提醒市民谨慎下水并将不适合下水的人员劝离;发现险情时,第一时间对溺水者施救。8个值守宣传点之外,其他各支冬泳队的志愿者在各自活动区域“守土有责”。
水上警方还与志愿队建立值守机制:一旦险情发生,队员在现场救援,市民或队友则马上联系民警到场,“尽快救命、尽快核查”,民警调查核实后,为施救人申报相应表彰。
据统计,今年夏季,依据水上警方提交的相关资料,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共11人受到水上地区综治委和水上地区见义勇为促进会的表彰。
水上警察讲述长江救援志愿队
出警到场时
水上警方是政府执法部门,长江救援志愿队是草根民间组织,同守两江水域。危难时刻,前者出手是工作责任,后者援助是仗义侠骨。不同的身份,同样的目的,但这两者在去年之前却少有交集。
救人、上岸、离去,这是大多数志愿队员救人的“三部曲”,他们甚至不愿意留下姓名。面对民警,也只是简单讲述事情经过。
去年5月开始,水上警方和长江救援志愿队展开合作,更多更深的接触,民警们的看法在变化。
“志愿队队员是我们并肩的‘战友’”。昨日,市公安局水上分局的民警们讲述了和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的故事。
“追着”救援队员
申请荣誉
民警张勇:我不能让英雄埋没
昨日傍晚,记者走进杨家河派出所,民警张勇正在给69岁的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杨光银打电话:“荣誉证书和奖金下发了,您要是不来领,我就给您送家里了!”
张勇是主动成为救援志愿队队员荣誉申请“代理人”的。在刑侦岗位工作过15年的张勇疾恶如仇,“曾经以为抓坏人才是匡扶正义,而这些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让我知道善举也是。我当然要帮他们争取荣誉,这可以发扬善念”。
2008年,张勇从刑侦大队转岗,负责巡查江岸线,“之前当然听说过冬泳队,但只晓得他们水性好,喜欢游泳”。
2010年11月初的一天下午,让张勇和队员们开始有了交集。那天,一名30多岁的女子从江汉一桥桥头跳下,他和同事紧急赶到现场,女子已被两名群众救下。为了做笔录,他和同事多方打听,才知道救人者的身份,是救援志愿队员。发现险情不假思索跳入水中成功救人,这件事让张勇对志愿队队员多了敬意。
从那之后,张勇就特别留心,只要是志愿队队员救人,他都要留下记录。情况了解清楚后,他要仔细比对,符合申请见义勇为表彰的条件就帮队员联系申请。
申请需要填表、送审,还需要等待审核,大部分队员认为救人是举手之劳,并不愿意主动去“认领”这些表彰和荣誉。今年9月22日,杨光银救起轻生女子,张勇接警到达,处理完现场,杨光银老人不愿意再露面。这事符合见义勇为表彰条件,张勇就利用下班时间帮杨光银把所有材料填好、送审。
昨日傍晚,接到电话的杨光银来到派出所,接到证书后连连称谢:“真不是要任何荣誉,可民警对我们这么认可,心里还是热乎”。
今年以来,张勇主动为3名救援志愿队队员申请了见义勇为荣誉,“奖金不多,荣誉也不算大,我就是不能让英雄埋没”。
救人不留名
改变“管理者”印象
民警濮建敏:一杯水也代表一份敬意
水上公安分局龙王庙派出所民警濮建敏参警26年,到水上15年整,是汉江龙王庙、集家嘴等一带水域的管段民警。
从到江边上任的第一天起,濮建敏就发现有人野泳。管段内水域凶险,民警遇到江中游泳的人,劝阻是职责所在。“因为水性好,冬泳队员往往带头下水,一些水性一般的人看见江里有人,也跟着下水,结果遇险,这‘示范’作用让人头疼”,所以,有时候民警会特别“烦”水性好的人。
濮建敏因为一件事情改变看法。七八年前的一天,一个小学男孩在龙王庙水域急流处遇险,一名冬泳队员正好在江中,立马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赶到现场时,孩子没有大碍,这名冬泳队员远远站在一旁,在濮建敏向他了解情况时,简单交流几句便扭头离去。这一面之缘,让濮警官这个“管理者”动容。有人落水遇险,总有群众报警,有些时候民警还没到场,人就已经被救起来了。2010年长江救援志愿队成立后,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
“虽然很多队员都叫不出名字,但见面多了自然熟,碰到就点头打招呼”,对处理救援的警情,大家也有了默契。队员救人后会等待民警来处理现场,把事情弄清楚。
今年,长江救援志愿队决定在江边设点值守。濮警官和同事主动跟城管部门协调确定地点。天热了,巡逻到值守点时就会顺便送杯茶水,“一杯水也代表我们对他们的一份敬意。”
一次共同授课经历
双方成了朋友
民警马驰:没想到队员上安全课那么用心
“在和志愿队队员交流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水中救援和自救的知识,在出现险情时用得上”,昨日,水上公安分局机关民警马驰回忆和长江救援队队员李钢一起到学校给孩子们普及救生知识的经历,两人因为这次共同“授课”的经历成了朋友。
今年5月30日,水上警方与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首次携手,给新合村小学50多名小学生上游泳安全课。马驰用课件讲解游泳时容易发生危险的原因、下水游泳的注意事项、户外游泳要注意的警示标识,“警方主要是告诉孩子们野泳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不能野泳,进行的是安全教育和提醒”。
随后讲课的是来自汉正街冬泳队的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李钢。47岁的李钢有游泳协会救生员培训资格证,性格爽朗,长发飘飘留着络腮胡,又高又壮,还总是笑眯眯。马驰告诉记者,当时李钢把几个孩子请上讲台,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在水中挣脱自救、吸气后放松身体待其自然上浮,演示中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李钢还随机抽查,确保孩子们掌握了正确的姿势。
自救的内容讲完,李钢还向小学生介绍了如何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救人。“其中一个环住遇险者胳膊的姿势,真有民警后来在救援中用过,非常实用”,40分钟的课后,还有孩子围着李钢问下次什么时候来教新的知识。
培训结束后,马驰和李钢还有联系,偶尔会请教、探讨一些救援知识,“真想不到,志愿队队员上起培训课或者谈起救援来,会是那么用心”。
◎
◎
市民声音
市检察院干部刘明:由衷敬佩这群舍己救人的可爱志愿者。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志愿者们很少言说,更不夸张所处的危险,他们把善良本性化为更大的责任,把责任又变成一种习惯,这体现着我们这座城市的一种大爱。
退休工人李先生:舍己救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长江救援志愿队好样的。生命珍贵,每个人在世上都有亲人,生命也是一份责任。
市民侯淑荣:救援队员中许多人本来可以在家休息的年纪了,但下水救人的那一刻,就舍生忘死了,他们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
建筑工人李忠平:社会需要更多像长江救援志愿队一样力所能及助人为乐的热心人。
初二学生韩同学:我以后长大了也要像这些叔叔伯伯一样献爱心,可以帮助更多遇到危险的人。
(记者岳源整理)
救援故事>>>
亲兄弟接力值守汉江边
﹃救一个人?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本报讯(记者刘智宇)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放在汉正街冬泳队,这句话再合适不过:53岁的哥哥黄开明、50岁的弟弟黄开越,同为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今年夏天,“接力”值守在崇仁路汉江边,多次救人。
黄开越是一名公交司机,开公交近30年,颈椎、腰椎病接踵而至,吃药打针都没用。为摆脱这些职业病,9年前,他加入汉正街冬泳队,游过一段时间,症状果然有所缓解。哥哥黄开明在公交集团从事管理工作,久坐办公室,身体同样有不少小毛病。在弟弟建议下,五六年前,黄开明也加入冬泳队。
“今年,队里开始江边值守。各人安排自己的值守时段,我一点不用费脑子”,黄开越笑言:“对照在单位出车值班表就行了,早班从5点半到下午1点,我在江边就值下午班;在单位晚班从下午1点到晚上11点,在江边我就值上午班。”
今年6月23日下午,崇仁路汉江边,水葫芦覆盖江面。黄开越在江边值守,突然看到一名50多岁的男子想拨开密集的水葫芦往岸边游。似乎是体力不支,男子被江水冲走。下游几十米外,一艘驳船停在江边,江水不断被“吸”入船底。
意识到男子身处险境,黄开越和队友张恒泰拿起救生圈,以最快速度向江心游去。漂至距驳船10米处,男子终于被两人拦下,并被拖回岸边。“喝多了,一下水就游不动了。”岸边,男子休息了好一阵,向队员们道谢后离开。
“我和弟弟轮着来,他开夜车,我就去值守。”黄开明笑得爽朗。今年7月底的一天晚上,“救命”声刺破江边的宁静。一名孕妇在江边洗手,不慎坠入江中,随行的婆婆伸手拉人,一同落水。黄开明立即跳下水,绕到孕妇身后,将其托举到江面。队友周师傅赶来,扔下救生圈,两人很快获救。
上岸后,婆媳俩惊魂未定,连连道谢。“快去医院检查一下,别伤了胎。”黄开明对两人说。
两兄弟偶尔较劲。弟弟渡江赢得4块奖牌,哥哥只得了2块,弟弟打趣:“我比你狠些吧!”哥哥笑着回应:“算了吧,游泳我是你师傅。”
“看到人落水,哪能置之不理?”说到救人,兄弟俩的话语显出了默契。“亲情珍贵,救一个人,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反响>>>
众多市民追捧
长江救援志愿队
“每了解多一些,就会多一份感动”
本报讯(记者岳源 冯劲松 实习生普仪 张新花 汪玲玲)昨日,记者多方走访发现,长江救援志愿队已成为市民热议话题,一些市民每天追看本报相关报道,“每了解多一些,就会多一份感动”。
昨日16时许,在汉口江滩,《长江日报》阅报栏前,四五名市民簇拥在一起,仔细阅读本报报道。
“上个月,陈忠贵救人失踪,我就开始关注《长江日报》的报道”,41岁的李忠平是一名建筑工人,家住洞庭街,近日因伤在家休养。每天,到江滩读报栏看看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新故事”,成为李忠平的习惯,“从陈忠贵,到救援队;从救人故事,到被救者被改变的生活,我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多,敬佩和感动也越来越多。”
长江文化邮局与这处阅报栏相邻。“这个时间人算少,早上最多。”邮局工作人员刘丹婷说,连日来,每天早上9时左右,大批结束晨练的市民聚集到阅报栏下,议论的话题都是“长江救援志愿队”。
刘丹婷也是因为身边读报者议论,特别留意起长江救援志愿队连续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这支100多人的队伍长年在江边守护生命,确实感人”,刘丹婷说。
在武广、江汉路等闹市街头,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位市民。他们中有学生、老师,也有白领、退休工人,大多数人都知道江水里救人牺牲的陈忠贵,通过报道关注了陈忠贵背后的这个集体。他们不约而同表示:“这批无名英雄早应该得到社会认可。”自由职业者廖先生在阅读本报报道后说:“我们或许无法像他们一样下江救人,但至少应怀感恩之心,更加珍视生命。”
30岁的家庭主妇李女士一直在关注本报报道。她说,“从陈忠贵师傅,再到长江救援志愿队,我才知道身边有这么多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为自己是一个武汉人感到自豪。”
家住惠济路的杨先生昨日致电本报,细数自己连日关注报道后的心底波澜:“陈忠贵给我的是感动;但前两天看到那条‘报名须知’,让我对‘拿命博命’的勇士由衷敬佩;后来看到多张救人瞬间的照片,又多了分心疼。”
责编:刘远霞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